ico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薯”成日记 > 生产栽培 > 优势种植区域划分 > 西南混作区

中原二作区春季马铃薯栽培

日期:2021-11-25 12:34

2138中原二季作区春季马铃薯栽培.jpg

中原二作区由于气候条件对马铃薯生长不利,栽培过程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栽培技术比较繁杂,要求比较严格。其中春季栽培主要突出一个“早”字,这个早字,包括了前面提到的选用早熟品种,尽量提早生长发育,适时早种早收,不误农时早管等内容,使结薯期在炎热多雨天气来临之前完成,达到控制退化和防止烂薯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早”字,保证马铃薯稳产高产,必须了解掌握中原地区的气候条件,满足马铃薯对外界气候条件的要求。

根据中原地区气候变化规律,早春温度低,不适应露地马铃薯的生长,平原地区2月下旬以后,高山地区4月份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并趋于稳定,适宜马铃薯萌动发芽,即可播种。平原地区4月上中旬,高山地区5月中下旬马铃薯出苗,温度继续升高,适宜马铃薯茎叶生长及块茎膨大。平原地区6月中旬的平均气温已达到25℃,不再适应马铃薯块茎的膨大,而且多雨季节马上来临,因此要尽早收获。高山地区由于海拔不同,因此气温差异很大。低山地区7月中旬收获,高山地区气温较低早熟品种8月中旬收获,中晚熟品种9月中旬收获。二季栽培地区,春季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时期短,温度由低到高,日照时间由短到长。中原二季春季栽培必须考虑这一气候变化规律,根据马铃薯的生长阶段,采取相应的前促后控的管理手段,这样才可以保证春季马铃薯的高产稳产。

1.茬口选择

中原地区常年二季栽培,土地没有间歇期,因此选择茬口尤为重要,选择不当,会给马铃薯的生长带来严重影响。适宜马铃薯较好的茬口有黄瓜、菜豆、棉花、大豆、玉米、葱、蒜等,避免接种茄子、番茄、辣椒、烟草等茬口,更应当避免连作。如果可能,采取种植一年隔一年的调茬方法,效果会更好。“有福没福花地改谷”,说明了调茬的重要性。

2.土壤选择与处理

应选择地块平坦、旱能浇、涝能排的土地来种植马铃薯,土质以沙质壤土最好,这样的土质利于早出苗、早发棵,也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块茎的膨大。黏土空隙小,透气性差,不利排水,易引起块茎和茎部病害。有资料显示:沙土及沙壤土烂薯和死苗率不到1%,黏土则高达15%~30%,如不得已选择了黏土种植,可采用掺沙及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其适合马铃薯种植的需要。

3.土地备耕及施足基肥

马铃薯为块茎膨大作物,根系较浅,块茎的膨大和根系的伸长都需要深厚、疏松,透气好的土壤耕作层,因此种植马铃薯的地块需要深耕,有条件的进行冬、春两季耕地。“冬深耕,春浅耕”,冬季深耕25~28厘米为宜,这样可以有效地使深层土壤进行冬冻,减少第二年的病虫害。春季耕地20~23厘米为宜,春季深耕,可以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使根深叶茂,块茎的膨大不受限制,商品性好,种植效益有保障;耕地太浅,保墒能力太差,马铃薯生长缓慢,雨后水不易下渗,容易形成田间积水,造成植株死亡或块茎腐烂,影响产量和品质。

应当注意的是,中原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冬季少雪,春季缺雨,土壤较干旱,因此在墒情不好的年份可进行冬灌或春灌,以满足马铃薯在萌发出苗时对水分的需要。早春解冻后,要及时结合施入基肥春耕,要求随耕随耙平,就墒播种。

马铃薯为喜肥作物。马铃薯整个生长期所需营养成分80%来自基肥,因此施足基肥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有效措施。马铃薯生长需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较少。施肥的种类以农家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因为有机肥富含氮、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在土壤中逐渐分解,肥效较长,能够有效改善土壤条件。施肥多少,应根据地力而定,一般要求每亩施入农家肥400~5000千克,肥力较差的地块每667平方米增施复合肥50千克左右,可以有效提高产量。

目前,精准施肥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基肥的施入如果能建立在对土壤成分了解的基础上,并根据马铃薯对各类营养元素的需求,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同时可以降低投入的盲目性,减少无谓的投入。因此,种植者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尝试科学施肥的方法。

4.种薯处理

春季栽培的马铃薯如果是在北方繁育的种薯,在春季栽培之前休眠期已过,种薯出芽整齐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切块种植;如果为秋季当地繁育的种薯,休眠期还没有完全度过,种薯发芽势较弱,需要进行播种前的种薯催芽处理。各地的试验表明,经过催芽处理,出苗可以提早7~15天,增产幅度可达15%~30%,因此春季催芽处理是二作区实现早种早收的关键措施之一。催芽处理要根据品种休眠期的不同和栽培模式的不同而不同,露地栽培以春化处理,催小芽为宜,催大芽易引起早衰,影响产量;早熟栽培,宜催大芽,利于早出苗,早齐苗。阳畦或小拱棚播种时需用赤霉素浸种才能正常出苗。

(1)春化处理。春化处理又称暖种。一般在播种前25天,将种薯存放在温度15℃~18℃的环境中,最高温度控制在20℃以下,存放期间注意时常翻动,剔除病薯烂薯,待芽眼萌动出芽后,切块播种。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可以提前几天进行。

(2)催大芽。这是目前进行早熟栽培采用的主要的催芽方式,一般在播种前25~30天进行。种薯切块后,按1︰1的比例与湿润的细沙或细土相掺,摊成厚25~130厘米的催芽床(宽度和长度因催芽环境而定),保持环境温度在15℃~18℃,最低温度不低于12℃,最高温度不高于20℃,待芽长到3厘米左右,即可播种。

催大芽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室外塑料棚内进行,其关键在于温、湿度的把握,温度太高、湿度较大时容易烂薯,温度太低、湿度较小时出苗较慢。

(3)赤霉素浸种催芽。赤霉索催芽的关键是赤霉素的浓度。浓度太小,催芽效果不好;浓度太大,出苗纤弱。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种薯休眠期长短,选择适当的浓度浸种,一般早熟品种整薯浸种浓度在5~10毫克/升之间,浸种时间为10分钟。切块浸种浓度为0.3~0.5毫克/升,时间为30分钟。

(4)播种。春季栽培采用切块播种。

5.合理密植

合理的密度是将单株产量与群体产量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进行协调统一,既能使单株块茎达到很好的商品性状,同时又能提高群体产量获得高产。合理密植要考虑到品种和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水肥条件充足、枝叶繁茂的品种,整薯播种时,应降低种植密度;土壤肥力差,水肥条件不足,枝叶较小、切块播种时,可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6.适期早播

中原二作区春季栽培突出一个“早”字,其中适时早播是早管、早收的基础。适时有3个原则:①断霜齐苗;②使结薯期正好处在结薯最佳的气候条件下,并且经历的日期较久;③高温多雨季节来临前产量已形成。

由于这一地区南与北、沿海与内陆、山地与平原的物候条件差异很大,在早春温度不稳定的时期这种差异突出,这样使中原二季作区各地的具体播期彼此相差很大,有时两地播期相差1个多月,甚至同一省份的播期也不尽相同。以河南省为例,平原地区2月下旬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并趋于稳定,适宜马铃薯萌动发芽,即可播种,4月上中旬,马铃薯出苗,温度继续升高,适宜马铃薯茎叶生长及块茎膨大。高山地区要到4月以后,才能达到相应的温度条件进行播种,5月中下旬马铃薯出苗。两个地区播期相差月余。

虽然播期差异非常大,但是只要根据适期早播的3个原则,各地可根据各地的断霜期确定,向前推30~40天,就可以确定播种日期,并且宁早勿晚。有的种植者怕早种受冻,其实马铃薯是较耐寒抗冻的作物,即便出苗时遇到霜冻,也只是毁去顶部,下部仍能重新发枝生叶,产量还比晚播要高。多年来,中原各地的经验表明,离播种时期每推迟5天,减产10%~20%。不同地区播种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有朝阳坡播、开沟播后起垄、平播、点(穴)播、平播起垄、垄播等,各地可根据当地习惯选择播种方式。

7. 适期早管

春季马铃薯从出苗到收获仅有55~70天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地上部生长和地下产量的形成,需要及时到位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上要掌握前促后控的原则,前期要促根、促棵,促匍匐茎,促幼苗早发,开花后,酌情追肥、小水勤浇,控棵攻薯,使薯棵生长上下协调,达到高产目标。

(1)发芽期的管理。发芽期的管理主要围绕保持土壤的疏松透气进行,结合中耕灭草,破除表面的板结,保持墒情,提高地温,促进块茎早出苗。

(2)幼苗期的管理。幼苗期间,主要抓“三早”措施,即早追肥、早浇水、早松锄。当出苗达到70%左右时,结合追肥浇水,追肥以氮肥为主,追肥多少要根据地力而定,一般每亩追施40~50千克碳酸氢铵,地力较差的每亩可同时施入尿素18~20千克。浇水后要及时中耕,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持湿润。

(3)发棵期管理。这一时期浇水与中耕紧密结合,不旱不浇,但要中耕保墒,结合中耕,要进行2次培土,现蕾期匍匐茎开始膨大时进行第一次培土,以避免匍匐茎钻出地面变成枝条。第一次培土厚度为3~4厘米。开花初期,马铃薯进入块茎膨大盛期,为防止马铃薯块茎露出地面产生露头青现象,进行第二次高培土,培土厚4~5厘米,形成25厘米的高垄。

这一时期追肥要慎重,需要补肥时,可放在发棵早期或现蕾期,后期补肥会引起地上秧苗过旺,反而推迟了结薯期的到来,影响产量。

(4)结薯期的管理。开花后进入马铃薯块茎膨大盛期,水肥需求增加,因此要始终保持土壤的湿润,并及时追肥,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适当浓度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应当注意,在收获前1周应停止浇水,以利于收获和贮藏。

8.及时收获

春季栽培收获要赶在雨季高温来临前,赶早不赶晚。在雨季遭受雨淋后收获,会影响马铃薯的商品性状,同时会引起贮藏期间发生烂薯。黄河以北地区应在6月中下旬收获,黄河以南及江淮北岸宜在6月上中旬收获,长江下游宜在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宜在5月上中旬收获。收获应选在晴天,土壤适当干燥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