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很大,气候生态类型多样,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年平均温度5℃~24℃,南北气温相差19℃左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因此,云南省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适时栽培马铃薯,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均可生产马铃薯的周年栽培模式。根据云南省的自然生态特点、地理区域、马铃薯的耕作制度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将马铃薯划分为:滇东北、滇西北马铃薯大春作一季种植区,滇中马铃薯多季种植区,滇南、滇西南马铃薯冬作一季种植区
1.滇东北、滇西北马铃薯大春作一季种植区 本区位于滇东北、滇西北高原,乌蒙山脉、横断山脉贯穿境内,属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气候。主要包括曲靖、昭通、丽江、迪庆、怒江、大理和昆明部分县。该区大部分处于高寒山区,日照充足,夏季气候凉爽,丽水调匀、土壤湿润。山区和坝区土壤一般为红壤和黄壤,高山土壤主要为棕壤。土壤肥力中等、微酸性、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本区大部分地区4—8月间平均气温10℃~21℃,光热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大春作一季马铃薯,在整个生长季节,马铃薯生长健壮,退化程度低,病毒侵染率低,常可获得高产。但是,本区也存在阴雨日数多、湿度大、日照时间略短的问题,尤其像中甸等地,气候寒冷,霜期达150天,马铃薯生产常受低温、寒潮、寒冷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本区是云南马铃薯传统主产区,一般早春2—4月播种,7月下旬至9月收获。许多海拔23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由于存在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害较少、马铃薯退化慢等优越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在生产环节上能够与热带、亚热带冬季生产相衔接,因而成为云南省种薯生产和供应地。
2.滇中马铃薯多季种植区 本区位于云南中部,大部分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气候,主要包括楚雄、玉溪、大理、保山、昆明等地市。该区是水肥条件较好的坝区,生育期内温度比滇东北、滇西北马铃薯大春作一季种植区偏高2℃左右,良好的光热条件决定了本区是以大春作一季为主,秋作,早春作兼有的多季混作种植的马铃薯耕作生态类型区。
本区以大春作一季为主兼秋作,大春作一季一般在3月播种,8月收获,秋作在7—8月播种,11—12月收获,秋作马铃薯是晚秋作物中的重要种类,尤其在发生旱灾时,对稳定粮食产量起着重要作用;在海拔1000~1800米的南部低热河谷和湖盆坝子地区,热量条件好,1月温度很少低于10℃,播种出苗前恰好避过低温、寒冷,适合在12月前后播种,翌年4月左右收获早春作马铃薯:而在滇中坝区、沿湖盆地,只要保证冬春早季出苗期和生长期的需水,早春季马铃薯即可获得高产。因此,可以在有灌溉条件、耕作条件好和土壤肥力高的地区多季种植马铃薯,尤其对5月以前上市供应蔬菜及加工业市场有较大意义,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益。
3.滇南、滇西南马铃薯冬作一季种植区 本区多属南亚热带气候,部分为北热带气候。主要包括文山、红河、临沧、思茅、德宏、西双版纳及玉溪部分县。该区多为低热河谷、坝子和丘陵山地,夏秋两季气温不适合种植马铃薯,但冬春两季无霜或基本无霜,旬平均温度10℃~21℃,且多为15℃~18℃,温度条件特别适合冬春马铃薯的生长。
本区的德宏、西双版纳、思茅等无寒冷的地区进行马铃薯冬季生产,是在大春水稻收获后,10—11月播种,2—3月收获,产值较高;在红河、文山等有寒冷的地区进行早春种植,12月末播种,4—5月收获。滇南冬闲田较多,发展冬马铃薯不但能够增加产量,而且由于冬马铃薯是反季马铃薯,除了国内北方地区对其需求量较大外,在东南亚国家常年的市场平均价是中国马铃薯收购价的3~5倍,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相当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