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景科普展教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富民“薯”业 > 产业状况 > 正文

科技让宁夏马铃薯产业实现逆袭

2021-10-29 15:08

1700科技让宁夏马铃薯产业实现逆袭.jpg

“最原始的种子叫原原种,第二代、第三代分别叫原种、一级种。老杨啊,今年地里收下的小洋芋千万不要卖,那是原种,留下明年还可以接着种。这就成一级种了,产量可是这几代里面最高的……”

说话的人叫曾明,他正带着扶贫队员陈建军和李群,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关庄乡高台村里的马铃薯原种示范基地给乡亲们“上课”。

高台是宁夏科技厅定点帮扶的深度贫困村,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但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中期一度萎缩,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2018年,海原县委书记徐海宁在全县产业经济观摩会上抛出一个问题——科技扶贫到底如何实现马铃薯这一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现代化、科学化种植?

围绕“考题”,科技厅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科技扶贫优势,先从筛选引进新品种入手,确定了“青薯9号”和“冀张薯12号”,一举解决品种单一老化问题。

工作队又将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马铃薯抗旱节水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的主要成果进行转化,示范推广全区最先进的旱作马铃薯种植技术,节水增产效率提高30%,节约种植成本15%以上。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高台村计划种植新品种4000亩,约占总种植面积的80%,向关庄乡和海原县推广辐射至近万亩,成为科技扶贫的范例。

高台村是宁夏推行马铃薯旱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样板。这里的马铃薯打了翻身仗,“秘笈”有两个:一个是播种、施肥、起垄、覆膜“四位一体”技术,一个是膜上覆土全机械化种植技术。

村里建有马铃薯科学种植示范推广产业带,曾明领着大伙儿边走边看,就像欣赏自己的孩子。

“播种等4个农事作业流程,用一台小型第20代马铃薯种植机一次性完成种植过程,这就是‘四位一体’。但这时候又出现一个问题,因为有一层膜,马铃薯没办法出苗,咋办?”他笑称,如果人工再一棵棵地放苗,那就不叫机械化了。

在科技扶贫指导员陈彦云的帮助下,宁夏科技厅驻村工作队引进了膜上覆土技术。即播种15—20天后,利用机械在膜上覆盖一层3—5厘米厚的土,半个月后,马铃薯幼芽会自行破膜而出,兼具除草、壅土、保墒等作用。

这是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使马铃薯种植实现了全机械化。

提起全区马铃薯科学种植示范推广,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研究员陈彦云。

成为科技扶贫指导员后,陈彦云从2015年起累计推广“青薯9号”“陇薯3号”等新品种531.7万亩,平均亩产1535.2公斤,增产率高达16.2%。

除了“四位一体”和“膜上覆土”,他还大力推广马铃薯标准化贮藏技术,提升反季节销售能力。16年来,共建起藏窖20多万座,每年储藏马铃薯50万吨。

据不完全统计,高台村贫困户家庭科学种养经营性收入由2016年的户均约7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户均1.2万元,贫困发生率也由41%下降为0.72%,为整村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