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种来源 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CIP引进的杂交组合(387521.3xAPHRODI-TE)中选育而成。2006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云南农业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2012年引进参加云南省冬马铃薯区域试验。
2.植物学特性 植株半直立;茎色紫,叶色紫绿,有5对侧小叶;花冠浅红色,无天然果;薯形椭圆,红皮黄肉,表皮网纹,芽眼浅而少。
3.生物学特性 生育期100天左右,中晚熟鲜食菜用型品种。株高50~60cm,茎粗1.23cm。天然结实性弱。结薯分散,匍匐茎短,单株结薯数为7个左右,平均单薯重110g,大中薯率高,块茎休眠期长,耐储性好。
4.抗逆性 抗马铃薯晚疫病和环腐病;植株抗寒、抗旱。
5.品质特性 干物质含量20.8%,淀粉含量13.24%,蛋白质含量2.53%,还原糖含量0.086%,维生素C含量32.7mg/kg。
6.适应范围及栽培要点 该品种丰产性和适应性好,大春,秋季和冬季均可种植。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冬播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种较好。每亩播种4000株左右,播种方式以打塘或沟播较好,播种深度以15~18cm为宜。
在云南全省范围内都可以种植,尤其是在冬作区表现最好,一般单产45000kg/hm²左右,高产达60000kg/hm²左右,抗逆性强,适应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