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特点:该虫主要以幼虫啃食马铃薯植株叶片为害,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网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严重时仅剩下叶脉和叶柄,也能以幼虫钻蛀块茎为害。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秋季或冬季翻耕土壤,消灭越冬蛹,减少田间虫口基数。马铃薯收获后及时处理残株和田间地头的枯枝、杂草,可以消灭大量残留的幼虫降低虫源基数。
(2)物理防治:根据卵块多产在叶背,卵上有白色绒毛覆盖易于发现,且一、二龄幼虫集中在产卵叶或附近叶片上的特点,结合田间操作及时摘除卵块和未扩散的低龄幼虫,捕杀高龄幼虫。利用其假死性拍打植株,进行震落和捕杀幼虫,用脸盆接住并集中杀灭。利用甜菜夜蛾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低龄幼虫期时可选用短稳杆菌悬浮剂或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治,保护寄生蜂等天敌。
(4)化学防治:在幼虫低龄盛期每亩喷洒25%灭幼脲悬浮剂4000倍液、20%虫酰肼悬浮剂13.5~20克、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600倍液、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等低毒、低残留化学衣药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