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景科普展教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悦享艺“薯” > 文化与典故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中的土豆

2021-10-28 16:30

1616文学作品中的土豆.jpg

民国时期,土豆开始出现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如朱自清在《吃的》中描述了初到欧洲时对欧洲土豆做法的惊叹“不用说别的,就说煎山药蛋吧。法国的切成小骨牌块儿,黄争争的,油汪汪的,香喷喷的;英国的“条儿”(chips)却半黄半黑,不冷不热,干干儿的什么味也没有,只可以当饱罢了。”

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则有著名的“山药蛋派”,其形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特点为:农村题材、文风质朴、具有“山药蛋”的土味。因为刻画对象的原因,土豆成为了这个流派中常常出现的文学元素,该流派的代表人物赵树理就曾在《小二黑结婚》中把土豆描述成小二黑和小芹最喜欢的食物。

而真正将土豆作为文学作品中主要的描述对象则是汪曾祺先生写的《马铃薯》,汪曾祺先生在《马铃薯》中并没有侧重的描述土豆的口感如何,而是详细的描述了土豆的生长过程,其中在描写土豆花时这样描写“马铃薯的花是很好画的。伞形花序,有一点像复瓣水仙。颜色是白的,浅紫的。紫花有的偏红,有的偏蓝。当中一个高庄小窝头似的黄心。叶子大都相似,奇数羽状复叶,只是有的圆一点,有的尖一点,颜色有的深一点,有的淡一点,如此而已。”

在路遥的写的《平凡的世界》中,土豆也常常出现,如孙玉亭最初在太原钢铁厂当工人,后来在三年困难时期辞职回家当了农民。关于辞职回家的原因,路遥借孙玉亭之口讲了出来,就是“每个月的工资,不够买一麻袋马铃薯”。在这句话中,他把土豆当作成工人收入和农民收入的一般等价物,说明在当时粮食短缺的条件下,土豆已经是中国城乡居民口粮的重要内容,有着其他农作物无法比拟的表现力。

土豆还曾出现在语文教材里,如李虹所著的《馋虫馋猫和蛮子大伯》中就这样描写:”“蛮子大伯又从怀里掏出两个土豆,给我和小玲一人一个,土豆上还沾着他的血呢!他喘着粗气说:“蛮子没完成任务,把伢子都饿坏了!”在这段描述里,蛮子大伯借土豆表达了对两位晚辈的关爱。

不难发现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土豆,不仅表达了书中人物对土豆的口腹之欲,还起到了塑造了人物、推动了作品情节等作用。

编辑:董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