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剂种类的选择与使用。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应科学选择和合理使用化学衣药,以符合绿色防控的要求。科学选药应做到两点:第一,禁用高毒农药:第二,优先使用对人、畜和天敌低毒或无毒,对马铃薯和环境安全的农药品种,如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和印棟素,微生物源农药多杀霉素和阿维菌素,以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等。
2.用药适期。准确掌握病虫发生期,抓住防治适期用药。例如,地上部分的害虫,用药宜早不宜迟。幼虫低龄时对药剂的耐受能力低,此时用药效果好;高龄幼虫对药剂的耐受能力提高,防治效果差。而对于地下害虫,最佳策略是防治处于地面活动的低龄幼虫虫态。如小地老虎幼虫低龄时在地面为害时便于防治,药剂对低龄幼虫效果好于高龄幼虫。而对于金龟子、金针虫等,以防治成虫,减少田间种群数量效果较好。
3.用药方式。同样的药剂品种,用药方式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药剂诱杀时几乎不影响环境。药剂浸种、拌种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这一方法不仅可防治马铃薯苗期的地下害虫,避免缺苗断垄。若浸种、拌种的药剂为内吸性的,也可通过植物维管束而输送到地面,防治地上部害虫。如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处理种薯后,除防治地下害虫外,也可防治苗期蚜虫,有效期可达2个月。毒土撒施、内吸剂涂茎、根区施药、药剂点心等施药方法,可减少对天敌的影响。叶面喷雾对环境及人、畜的影响大,应尽量避免使用。不得已而用之时,也应根据害虫的田间分布,对虫口密度大的区域用药。这一称为“挑治”的手段,不仅可达到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节省药本和工本,而且可最大限度地保护田间天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有利于对害虫的持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