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贮藏期间病原不同,类别不一,发病症状特点也不一致。
1.干腐病
症状:开始时薯块表皮局部颜色发暗,变褐色,以后发病部位略微凹陷,逐渐形成褶叠,呈同心环纹状皱缩,后期薯块内部变褐色,常呈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最后薯肉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缩、干腐、变轻、变硬。
病原:病原为多种真菌侵染致病,薯块内部的空腔处产生霉层病菌可产生无色弯曲分生孢子。
2.软腐病
症状:发病初期薯块表面出现褐色病班,很快颜色变深、变暗,薯块内部逐渐腐烂;条件适宜时,病薯很快腐烂;干燥后薯块呈灰白色粉渣状。
病原:病原为由薄壁菌门欧氏杆菌的3种细菌侵染致病。
3.环腐病
症状:初时薯块表面无明显症状,贮藏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明显,皮色稍暗,有时芽眼发黑,有的表面龟裂,割切病薯块,可见维管束成乳黄色或黄褐色的环状区域,重者可连成一圈;用手挤压,沿黄色维管束部分溢出粘液(菌脓),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于分离。
病原:病薯切面维管束溢出粘液含有大量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4.黑心病
症状:发病薯块表面症状不明显,质地不变软,薯块内部颜色变深、变暗,呈黑色放射状的病斑。
病原:贮藏温度过高引起的。
5.防治措施:
马铃薯收购前10天不要浇水, 收购时应选在晴天,收获后晾晒待薯块表皮干燥后收购,如果收购前降雨较多,应在田间充分晾晒后才能收购。在收购、运输、入库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造成擦伤、压伤等机械伤害。入贮前库房要充分消毒,防止病菌侵染。入库后1周内要常通风排湿,1周后要降温预冷,库温控制在0℃~4℃。要常检查入库马铃薯变化情况,发现问题早处理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