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可见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在中国东北、河北称为“土豆”,华北称为“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为“洋芋”,江浙一带称为“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为“薯仔”,粤东一带称为“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为“番仔薯”,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土豆已传入中国。在明代上林苑有专门的蔬菜种植的“菜户”,并且具有筛选、培育土豆的技术,但只服务于宫廷,土豆成为宫廷美食,民间极为罕见。
明清时期,土豆的栽种技术不断提升,产量也不断提高,民间也开始种植土豆。特别是在清朝建立后,上林苑“菜户”沦为普通农民,各种作物的种子及培育方法也不再是皇室专有,土豆也因此得到大规模种植。
清代中叶后期,中国人口骤增,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与粮食危机,人们开始寻求水稻、小麦等传统作物的替代品,土豆成为最佳替代品,土豆迎来了在中国的第一个种植高峰。
道光年间,土豆种植进一步传播到山西中部、北部,其后山西发展为中国土豆的主要产区。土豆的到来受到了山西人民的极大欢迎,当地人根据地域特色称这种花白茎大的作物为“山药蛋”。当时土豆产量之高,竟已达年收数百石(一石等于59.2斤)的地步。
随着不断尝试与努力,土豆的烹调方式已日臻纯熟,既能糅合米面做成点心小吃,又能切成丝、片、块状作为主料或配菜,可谓千变万化。历经三百年的传播,跨越明清两个朝代,外来的土豆终于在中国落地生根。时至今日,土豆已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编辑:董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