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是加快农业现代的重要手段。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着力克服“谷贱伤农、菜贵伤民”,紧紧围绕马铃薯主食化,加快了农产品加工生产步伐。记者从定西市安定区工信局了解到,截止目前,全区马铃薯加工企业共14家,共有各类生产线47条,年设计生产能力59.81万吨。其中用于马铃薯淀粉生产医药、化工涂料以及休闲食品和即食的生产正在异军突起。
作为定西市马铃薯生产的核心区,安定区的马铃薯向多元和方向发展。安定区借助国家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东风,坚持“三品(品种、品质、品牌)”统一,全方位开发马铃薯主食化、鲜食化产品。食品级精淀粉、复合粉、变性淀粉、全粉加工业形成集群,薯条、薯片、薯馕、甜圈、面包、饼干等薯制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同时通过炒、炸、焖、烤、炖、煮、蒸等多种烹饪手法,研发推出融“色、香、味、形、美”于一体的系列菜品和特色小吃,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符合大众口味、高中低档搭配、男女老少皆宜的“马铃薯全宴”,昔日不起眼的“小土豆”已从民间普通的“百姓饭桌”走向了雕栏玉砌的“大雅之堂”,真正实现了由“救命薯”“温饱薯”到“小康薯”“营养薯”的嬗变。
据安定区工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18年该区马铃薯重点加工企业共收购马铃薯49.2万吨,共生产加工各类产品7.8万余吨,其中:精淀粉6万余吨,生物质涂料265吨,主食粉2000吨,全粉8600吨,马铃薯主食食品(饼干、糕点以及烤饼、馕、面包等主食产品)2960吨,马铃薯休闲食品1000吨,粉丝、粉皮、粉条1200吨,方便粉丝523吨,饮料杯式可冲调马铃薯全粉饮料200吨,食品级蛋白粉1200吨。
与此同时,循环利用也得到了较大发展。2018年全区共生产精淀粉6万吨,消耗鲜薯约36.3万吨,产生薯渣约4.8万吨。目前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精淀粉加工企业产生薯渣主要送与饲料生产企业以及企业旁边的猪、牛、羊养殖户作为动物饲料。
在甘肃定西市,以甘肃薯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马铃薯加工生产企业,已经具备了从“土地到产品”马铃薯产业链,这不仅延伸了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该公司现已建成3条生产线,主要以生产1万吨全粉和马铃薯休闲食品生产线以及饮料生产线。其中一条生产线是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的荷兰设备,主要用于生产全粉。杨新俊表示,这条生产线是为下游产品生产打基础的生产线,生产能力很强。为保证生产线的“吃饱”问题,公司还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流转2万亩土地,用于原材料马铃薯的生产。
全产业链发展,是当前工业企业可探索发展的模式之一,是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种新业态。据介绍,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学习借鉴丹麦KMC集团模式的同时,按照股份合作方式,牵头组建甘肃福景堂马铃薯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主动吸纳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入股,将上下游各环节的80个种植合作社、5个农机合作社、600户家庭农场、2000户种植大户、5万农户和3613户贫困户联合在一起,全面开展马铃薯种植、贮藏、收购、加工等多环节经营和农资购销、农机耕作等社会化服务,使公司的经营业态由原来的马铃薯淀粉生产拓展到种植、营销、服务、管理等各个领域,形成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结合、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既保证企业的原料供应,降低了生产经营和服务成本,又稳定保障了马铃薯种植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等各方利益,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让农民在多环节受益,最大程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重效应。其生产的“福景堂”牌淀粉系列产品远销全国,与国内70多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供货关系。公司产品还借助银行的线上交易平台,通过B2B形式实现了产品在电商领域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