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2月康奈尔大学植物科学馆前,中华作物改良学会发起人合影。(左起:马保之、程世抚、金善宝、冯泽芳、卢守耕、管家骥)
管家骥(1900—1947)。我国系统的马铃薯科学技术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早期。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事试验场于1914~1916年开展了马铃薯栽培试验,通过切块减少用种量,以解决种薯供应不足的问题。1932年成立了实业部管辖的中央农业实验所,1934年实业部任命金陵大学管家骥教授主持马铃薯改良工作,于1934~1945年在国内首次系统开展了马铃薯科学研究。管家骥先生的《我国马铃薯研究工作历史》和《全国马铃薯改进计划草案》,实为国内最早的马铃薯研究著述,堪称宝贵。
1934~1937年,管家骥等从全国各地搜集整理马铃薯地方品种,并从英、美等国引进了14个优良品种,筛选出“卡它丁”(Katabdin)“七百万”(Chippewa)“纹白”(Warba)和“黄金” (Golden) 等4个优良品种,在南京、武功和定县等地示范种植,产量均在500kg/667m2以上,产量比当地品种成倍增长。1938年后因战争而转至贵州继续进行。1943年,协助工作的美国马铃薯专家戴兹创(Dykstra T P)自美国引进52个马铃薯品种,3年内分别在成都、贵阳、威宁、武功等地进行区域试验,筛选出“火玛”(Houma)、“西北果”(Sebago)、“红纹白”(Red Warbe)和“七百万”(Chippewa)等4个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较强的优良品种,在西南、西北、华北推广应用了较大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