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胶州市胶西街道的10万亩马铃薯迎来丰收。这里是青岛市马铃薯的主产区之一,占整个青岛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在苑戈庄村,苑戈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增太的恒温库里,一袋袋“麦肯加工薯”正在有序装车,准备运往下一站——深加工企业。
“虽然今年的价格只有1200元/吨,远低于成本价2400元/吨,但我们现在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产业链长了,价格不合适,我们就深加工做薯片或者做薯粉。”宋增太说。
面对近10年来价格最低的一年,宋增太依旧“不担心”的底气来自胶州市在马铃薯全产业链的探索。近20年的努力,胶州马铃薯产业已经走上集良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的路子。
为了更好地解决产业发展过程的问题,2015年7月,胶州市成立了马铃薯协会,127家马铃薯种植合作社、38家企业“抱团取暖”。
“成立马铃薯协会,目的是为薯农提供技术、信息、种薯和销售等服务,引导协会成员抱团协作发展,引导马铃薯走向生产专业化、产销一体化、经营企业化,推进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由于在马铃薯种植上起步早,影响广,宋增太被选为协会会长,他介绍,协会制定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确定了会员用肥用药技术方案,每年定期举办24场马铃薯培训讲座,6场会员交流活动。
为了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条,胶州制定了政策性保险、贷款贴息、冷库改造补贴、项目扶持等政策,培植了100多家马铃薯企业。目前胶州规模以上马铃薯企业达30余家,贮藏加工能力达25万吨。青岛多喜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蔡青松告诉记者:“胶州马铃薯已经出口至东南亚和中东等众多国家,带动了从商品薯收购、加工、仓贮、物流等整条产业链的发展。”
作为胶州“红黄黑白”四大农业产业的主力军,胶州用品牌引领马铃薯发展,注册了“胶州马铃薯”商标。现在“胶州马铃薯”商标正在成为一大知名品牌。
“过去我们的马铃薯产量一亩地也就只有1500公斤,现在有了这道工序之后,我们的平均亩产量翻了一番。”宋增太告诉记者,在组培实验室基础上,2017年,合作社还与内蒙古大雁农牧马铃薯研发有限公司合作,投入520万元,成立了海拉尔九宏源马铃薯研发中心。
宋增太表示,研发中心借助内蒙古高纬度高海拔的优势,开展良种繁育工作。同时,胶州也建立了种薯质量监测体系和马铃薯晚疫病检测预警系统。目前,胶州市马铃薯已经初具品种研发选育能力。
近年来,胶州市积极培育壮大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的加工体系,建成了以青岛春明集团为龙头企业的马铃薯精深加工集群,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产业向全产业链、循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