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马铃薯立枯丝核病菌、马铃薯褐色粗皮病、马铃薯茎溃疡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在马铃薯的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我国南北都有分布,山区较为普遍,平均病株率10~15%,重病田块茎带菌率28~43%。
1.病状特征:最初幼芽和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阻碍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死亡。块茎发病,一般会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致、且形状也不相同菌核,这些菌核,都紧紧的附着在表面上。
2.发病规律:病菌侵入的主要手段是经伤口侵染其幼芽,导致幼芽的病变,最终造成病苗;到了生长期,主要是因为灌水、昆虫和农事操作等对植株造成创伤而被病菌侵入;生长后期,产生菌核越冬。田间发病程度与春寒及潮湿条件密切相关,播种早或播后土温较低的情况下发病重,低洼积水田易于发病,尤其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此病发生严重甚至流行。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前茬为茄科作物,发病率高。
3.防控措施
(1)采取倒茬种植,实行3年以上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
(2)加强田间管理
对地块进行合理选择,要挑选地势平坦、易排涝的田块。增施有机肥,以提高马铃薯的自身抗病性。适时晚播和浅播,以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发育时间,减少病菌的侵染。未成熟收获,在马铃薯成熟前14天割秧后收获,有利于减轻黑痣病的发生程度。
(3) 药剂防治
种薯处理:为防止种薯带病和土壤传染, 100公斤薯块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30~50mL、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50mL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100~200mL等药剂稀释后拌种。
药剂沟施:种薯播种后覆土前,用25%嘧菌酯悬浮剂喷施薯块和土壤,每667m2用量40~60mL,然后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