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景科普展教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传奇“薯”族 > 种质资源 > 研究和利用 > 正文

国内外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2024-04-25 17:02

1913—1925年期间,G.比特(Bit-ter)在其系列著作中描述了约100种。苏联于1925—1927、1932、1955、1958、1967、1968、1971年,先后派考察队赴南美、中美考察研究和搜集马铃薯种质资源。随后,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学者,也相继从事该项考察和研究工作。极大地丰富了马铃薯种质资源,将马铃薯育种工作推向新阶段。

为了进一步研究、收集、保存以及便于利用马铃薯种质资源,苏联、美国和国际马铃薯中心(秘鲁的利马)均设有马铃薯种质资源库。保存茎尖脱毒试管苗和实生种子。中国于1934年开始进行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1940年自苏联引进10多份野生种。1954年以后,先后自苏联、东欧各国、美国、加拿大和秘鲁等国收集栽培种和野生种资源。1958年将全国马铃薯种质资源集中在黑龙江省克山保存。之后,按资源特性又分别保存在河北省坝上,甘肃省会川及湖北省恩施等地。总计收集、保存野生种有落果种、匍枝种、恰柯种等实生种子和无性系80余份;栽培种马铃薯亚种、安第斯亚种、富利哈种和窄刀种实生种子和无性系1000多份。具有诱发孤雌生殖隐性基因的富利哈种无性系10份;产生2n花粉的二倍体无性系30余份。上述种质资源供马铃薯育种科研单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