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二作区秋季马铃薯生产在8—11月期间,气候变化规律和春季相反,气温由高到低,光照时间从长到短,前期正适合马铃薯茎叶生长,后期随着温度降低,昼夜温差加大,适合马铃薯块茎的膨大要求。从气候规律来看,秋季更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但秋季播种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切块栽培烂块死苗严重,因此提倡秋季整薯播种,以确保全苗。另一方面,秋季用种为春季繁殖,秋播时种薯休眠期还没有过,需要药剂催芽处理后才能播种,因此秋季栽培成功的关键在于种薯处理和保苗措施。
根据秋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在马铃薯栽培管理上应采取一促到底的原则。前期应及早加强管理,形成繁茂的枝叶,为后期马铃薯膨大时养分的积累奠定基础。
1.整地
秋季栽培更应当选择地势较高、平坦能排灌的地块来栽培马铃薯,以防止播种后遇雨积水,造成烂薯缺苗,影响产量。土地备耕以及基肥的施入参考春季栽培,应当注意的是,秋季施入的农家肥要充分腐熟,不然会引起严重的疮痂病。
2.种薯选择
秋季栽培的种薯应该选用春季专用留种田的薯块,春季专用留种田早种早收,避开高温天气和蚜虫迁飞期,种薯退化轻,种性好,后代产量高。秋种品种一定要选择早熟品种,因为中原二季作区秋季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期较短,仅适合早熟品种。被选作种薯的薯块要求无病、无伤、无裂、大小适中。
秋季马铃薯播种时,正值高温多雨季节,20世纪七十年代采用的切块插种常常出现烂块死苗,缺株断垄现象,甚至全部烂完,造成严重减产乃至绝收,这成为多年来二季作区秋薯发展缓慢和就地留种困难的主要原因。这一地区的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逐渐试验和总结,终于发现秋季采用小整薯播种,不仅可以解决烂块死苗问题,而且对防止退化、提高产量也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很快在中原二季作区得到推广应用,成为秋薯栽培和就地留种的重要的栽培手段。
整薯播种一般在50克左右,每亩的用种量约300千克。整薯播种虽然种薯投入量较切块增加了1倍,但实际投资却并没有增加,因为小整薯商品价值较低,折算下来并没有增加投资。有资料显示,整薯播种与切块播种在全苗的情况下,增产50%左右,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整薯播种的效益远高于切块播种,而且产量更有保证,因此秋季栽培提倡整薯播种。
3.种薯催芽
秋播种薯一般都没有度过休眠期,因此要采取药剂催芽的措施,这里介绍两种常用的催芽方法。
(1)赤霉素溶液浸种催芽。赤霉素作为一种植物激素,有解除马铃薯块茎休眠,促进发芽的作用。催芽一般在播种前5天进行,浸种浓度因不同品种的休眠期不同而不同,休眠期为50天左右的品种,如豫马铃薯一号、豫马铃薯二号、中薯三号等,用5毫克/升的赤霉素浸种5分钟;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如费乌瑞它要用10毫克/升的赤霉素溶液浸种10分钟。浸种后捞出随即摊放在湿润的沙床上,厚25厘米左右,覆盖2~3厘米厚的湿沙,待芽长2厘来时即可播种。芽催好后,因天气原因不能马上播种的,要把薯块从沙床上扒出见光变绿壮芽。赤霉素溶液配制方法:赤霉素不溶于水,容于酒精,配制时先用酒精或高度白酒将赤霉素溶解,再加入水,配制成所需浓度的溶液,配好的溶液可连续使用1天。赤霉素浓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催芽和出苗的质量,应准确把握。配制时要根据赤霉素实际含量来计算浓度。
(2)赤霉素甘油液催芽法。贮藏期间用赤霉素甘油液处理薯块顶芽,可以加速种薯的生理进程。甘油赤霉素液又称GG液,赤霉素含量为50~100毫克/千克,用原液配制时,原液用的水和甘油的比例为4︰1。甘油具有极好的亲水性和保水性,是很好的促使赤霉素进入种薯的介质。甘油可以用花生油代替,但水油比为5︰1,豆油、芝麻油和蓖麻油不可用,会封闭堵塞种薯气孔使芽眼变黑坏死。
采用GG液处理少量种薯时,可以将种薯顶部蘸以GG液,或用毛笔蘸GG液涂抹顶部。大量处理时,可先将种薯平铺开,用喷雾器喷洒在薯面上。处理可在收获后10天开始,以后每20天处理1次。处理后要用遮盖物遮光,以利于发芽,芽长1厘米时,让芽见光,以利壮芽和侧芽的生长。
4. 适期播种
秋季的播种日期各地不同,首先要以当地枯霜期作为标准确定马铃薯生长的终止临界期,再根据种薯的生理年龄和马铃薯茎叶需见光60天左右才有产量的情况来确定最适播期。以郑州为例,秋季播期一般在8月15~25日之间。秋季播期虽然可适当提前,但提前播种病毒病和疮痂病危害严重,反而会导致减产和商品事下降。因此,作为秋季留种田,播期尽量晚些,这样利于防止病毒浸染,保持良好种性。
5.播种密度及播种注意事项
秋季出苗后,气温逐渐降低,日照逐渐缩短,不利于发棵,因此种植密度与春季相比要稀一些。尤其秋季马铃薯为整薯播种,种薯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密度,一般行距为60厘米,株距根据种薯大小而定,种植密度每亩为3500~6500株。
秋季播种正逢高温8月雨季,播种时要背阳坡摆放种薯,以避免阳光直射,降低地温,不易烂种,幼苗能安全出土,保证全苗,才能保证产量。播种后,地块周围要挖排水沟,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积水太久造成田间烂薯烂苗带来的损失。
6.田间管理
马铃薯秋季生长期较春季短,而且温度渐低、光照渐短,随着气温的变化,越来越不适合马铃薯茎叶的生长,因此秋季马铃薯田间管理的关键是尽早促进发棵。出苗后团棵前要连续追氮肥2次,每次纯氮2千克/亩。每浇1次水,中耕1次,使土壤见干见湿,保持垄土疏松透气。结合中耕进行2次培土,给块茎膨大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7.及时收获
秋季的收获要根据各地的霜期而定,初霜各地轻重不一,每次枯霜后总有几天回暖,只要土壤表层不发生结冻,薯块不至于受冻害,地上秧苗全部被枯霜杀死以后进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