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寒阴湿高海拔区半膜高畦大垄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在海拔2500~2700米,年降雨量550毫米以上,雨水相对较多、地温低、草害发生严重的高海拔地带,采用半膜高畦大垄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保持垄幅宽120厘米,垄面宽90厘米,垄沟宽30厘米,垄高15~20厘米。覆膜后在膜面上打孔,1垄种双行,行距60厘米,株距25~27厘米,每亩种植马铃薯4000~4500株,覆膜可起到提高地温、抑制草害、及时排涝、促进增产的作用。
2.高寒阴湿中高海拔区露地单行大垄垄作栽培模式:在海拔2100~2500米,年降雨量450~550毫米,土壤肥力较高的二阴区和土壤肥力较好的半干旱区实行单行大垄露地垄作模式(种1行马铃薯空2行),扩垄缩株,充分利用水肥充足条件,发挥大垄单株优质生产与合理群体增产作用。在二阴区栽培马铃薯时,保持行距55~60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亩种植4000~4500株;在半干旱区栽培时,保持行距60~70厘米,株距28~30厘米,每亩种植3800~4000株。
3.半干旱中低海拔区露地双行垄作栽培模式:即宽窄行种植模式在海拔1900~2100米,年降雨量450毫米左右,从水肥较充足的二阴区向土壤较瘠薄、降雨较少、光热资源较丰富的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实行双行垄作种植模式(种2行马铃薯空2行),保持宽行距50~60厘米,窄行距25~30厘米,株距40~45厘米,每亩种植3800~4000株,充分利用降水充沛、光热充足的有利条件,实现马铃薯的高产、高效。
4.半干旱高海拔区露地穴种栽培模式:在海拔2300米左右,年降雨量350~400毫米,土壤较瘠薄、较干旱区,实行露地坑穴栽培模式。在施好农家肥并浅耕细耙的田地上,按行距60厘米,株距30~35厘米,挖深10~12厘米、长10 厘米、宽8厘米的小坑点种马铃薯,点种时种块种植在小坑底部两端,播种后再适量施肥覆土,种完1行再种下1行,播种时以小整薯作种为好,要求小薯健康、幼嫩,大小在50克左右为宜,每亩种植3200~3600株,充分利用穴播和整薯的抗旱作用,达到稳产、增产目的。
5.半干旱高海拔区黑膜全覆盖膜侧栽培模式:在海拔2000~2400米,年降雨量350毫米左右的半干旱、偏旱区,采用黑地膜全覆盖膜侧栽培模式,在整好地、施好肥的田间,起一高一低的2个垄,其中大垄面宽70厘米、高15厘米,小垄面宽40厘米、高10厘米,保持垄幅宽110厘米,每亩覆厚8~10微米、宽120厘米的黑地膜8千克左右,覆好膜后及时在垄沟内打渗水孔,马铃薯点种在大垄沟的两侧,1垄种双行,行距保持在60厘米左右,株距保持在30厘米,每亩种植3500~4000株。充分利用黑地膜全覆盖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以及膜面积蓄5~10毫米的降水,从而提高水分利用率,起到土壤保墒、集雨抗旱、增温保肥、遮光灭草及生长中后期降低土温、减少青头薯等创新综合增产作用,每亩较露地种植马铃薯增产33%~50%。
6.低海拔川水区半膜高垄覆膜栽培模式:在海拔2000米以下、年均气温7℃左右的低海拔川水区(河谷平原),为适应马铃薯提早栽培、提前上市,采用半膜高垄覆膜垄作栽培模式。在整好地、施好肥的田块起垄,垄幅100厘米,垄面宽60厘米,垄沟40厘米,垄高15~20厘米,覆膜后每垄膜面打孔种植2行马铃薯,行距35~40厘米,株距30~33厘米,每亩种植4000~4500株。充分利用低海拔光、热、水资源,覆膜增温、除草灭荒、增产促早熟,实现早收获、早上市,获取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