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景科普展教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富民“薯”业 > 产业状况 > 正文

一颗土豆“码”上出道

2021-10-29 14:47

曹勇喜欢7月,这是马铃薯开花的时节。

去过甘肃定西的人都知道,其貌不扬的土豆也有如此美丽的时候。白色、粉色、紫色……黄土坡上,五颜六色的马铃薯花成团成簇,一片一片连在一起,美不胜收。当地自古就流传着一句话,“洋芋开花赛牡丹”。

通过地面上的花朵和秧子,经验丰富的曹勇就能判断出地下块茎的长势。两三个月后,这片土地上将会孕育出一个收获的季节。

到那时,曹勇的10余亩土豆将会被合作社统一收购,有的通过电商渠道发往全国各地,有的则流向大小不一的商超市场,还有的会被薯类加工企业转变成清真食品,经过一段奇幻旅程后,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在定西,家家户户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与土豆有关。50多岁的曹勇已经和土豆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一垄垄秧苗黄了又绿。他说人老了就爱回忆过去,可如果把时间拨回到三四十年前,他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曾经最讨厌的,竟然就是眼前这些“洋芋蛋蛋”。

定西气候恶劣,土质疏松,但昼夜明显的气温差也为土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很多定西人都是吃土豆长起来的,“既当主食又当菜”,是“救命薯”。上世纪90年代,定西市提出“洋芋工程”,并开始扶持本地马铃薯种植产业。

曹勇回忆说,到2000年以后,“定西土豆”开始在全国各地打响名声。

很多外地的菜贩开始慕名而来收购定西土豆,但最开始的交易方式却比较“原始粗放”,曹勇记得自己年轻时经常会将自家的土豆从土里刨出来,再拉到村口的窑洞前统一过秤,那时的通讯并不发达,薯农们没办法掌握市场风向,收购价多少,“全凭菜贩子一张嘴”,吃亏的不在少数。

直到近年来,当地政府开始联合马铃薯种植户一起办合作社,与农户们以保底价签种植订单,当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时,仍会按照前者收购,如此一来便可以减少因市场变化引起农户收入的波动。此外,合作社还在上游对接各种承揽土豆业务的企业,在当地形成了完整的“土豆产业链”,不仅打开了当地土豆的销售渠道,也令“定西土豆”的名气更响了。

农产品产业链冗长而复杂,品牌打响了,问题就全部解决了吗?

在甘肃武威经营着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丁飞,最近就被另外一些问题困扰着。

武威毗邻定西,每年10月份,定西土豆收获时节,丁飞就会去往当地从合作社大量采购,再放到电商平台上售卖,但却一直没能完全打开销路,每年都会有部分货量滞销,“我明明是从定西收来的土豆,但很多人就是不认。”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了他自己身上,由于丁飞的公司注册地和产品发货地都在武威,这一点也在各电商平台上明确备案。“很多消费者就会问,定西的土豆为什么不从定西发货,你肯定是冒充的。”说起这些,丁飞总会感到哭笑不得。

所以,在良莠不齐的市场中怎样证明自己没有假借定西土豆的名号,证明“我卖的定西土豆就是来自定西”,成了丁飞当前最想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互联网企业早就注意到了这一行业痛点,并希望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来解决。

“我看中了腾讯在数据和社交生态的优势。”最近,丁飞正想要与腾讯合作,“基于大数据分析,腾讯可以为品牌推广提供更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营销活动。”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互联网力量的加入,越来越多的“定西土豆”将奔向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