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不起眼的土豆,能让市民坐两小时公交去尝鲜,能让千平米大的广场被围得水泄不通。但这一幕就发生在2016年10月28日的浙江杭州和平广场。只不过,吸引大伙儿的是摇身一变、经过加工后五花八门的土豆食品。
马铃薯是全球公认的全营养食物,富含淀粉、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成分,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它是浙江省继水稻、小麦、玉米后的第四大传统粮食作物,过去在解决农民温饱中起过重要作用。
浙江马铃薯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的县有50个,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为宁海县,年种植4万亩。根据浙江发展计划,马铃薯在现有90万亩面积基础上,新增面积60万亩。其中,2016年达到120万亩、2017年达到150万亩,单产提高10%以上,平均亩产鲜薯1500公斤以上,初步形成浙北(杭嘉湖宁绍)冬闲田春马铃薯示范区和浙中南(金衢温丽台)一年多季马铃薯示范区两个优势区域。
杭州是农业部确定的马铃薯主粮化试点城市之一。据了解,为了解市民口味,加快推进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开发,浙江特意启动首届马铃薯主食产品展示活动。浙江并非土豆主要主产区。近十年来,土豆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80万亩左右。2013年,浙江提出加快发展旱粮生产。在这一政策的有力驱动下,土豆面积才持续增加。
面积增了,可怎么个吃法?过去,浙江人爱把土豆当菜,整个生产主要也是鲜运、鲜销和鲜食,加工企业几乎一片空白。对此,在农业部提出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开发战略后,浙江调整思路,由农业厅联合科研院所等,加大对主食化产品的研发试制力度。
一方面,浙江引进高干率、高淀粉、适合加工成全粉的新品种,同时强调特色挖掘,主打营养保健的概念;另一方面,则突出引导土豆主食消费,加大对土豆主食产品、机械设备和加工企业培育的扶持力度。
经过前期研究,浙江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该省小企业的土豆加工技术工艺,不仅产品能保持土豆细胞结构和营养完整,很好地保留其原有的质地、口感和营养,并且具有投资低、能耗小等优点。现在,浙江已成功开发出包括面条、米粉、年糕、人造米等主食产品以及十多种休闲类、健康类土豆食品。
如何打开这片全新市场?浙江通过多渠道宣传推介,比如依托会展平台,组织生产和加工企业集中亮相,开展免费试吃等活动。
经过加工后的土豆受到了市民们的追捧。接下来,浙江省农业厅还将陆续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进社区、进高校、进机关食堂等一系列活动,以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和主食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