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薯23号
品种来源: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2005年用03-26-5作母本,用04-1-20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得到实生种子选育而成。父、母本均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杂交选育出的品系中间材料。
审定情况:2014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晋审薯2014001.
特征特性:中晚熟种,从出苗至成熟110天左右。株形直立,株高60~70厘米,生长势强,茎秆较粗,分枝3~5个,叶片较小,叶色墨绿色,花冠深紫色。结薯集中,薯块大而整齐,薯圆形,紫皮白肉,芽眼深浅中等,薯皮光滑中等,商品薯率为82.08%。植株出苗整齐,生长势强,抗病性好,退化轻。较抗晚疫病,无环腐病和黑胫病发生。经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干物质含量为23.5%,淀粉含量为14.4%,还原糖含量为0.15%,维生素C含量为12.7毫克/100克鲜薯,粗蛋白含量为2.26%。
产量表现:2012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区域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为1986.6千克,比对照晋薯16号增产19.1%.2013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区域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为1932.9千克,比对照晋薯16号增产11.2%。2013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生产试验,全省6个承试点,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为1775.1千克,比对照晋薯16号增产13.0%。
栽培要点:播种前20天种薯出窑,剔除病、烂薯后,在15~18℃的散射光条件下催成短壮芽,在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及时播种,种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500株。播种前施足底肥,每667平方米施牛羊粪土2000千克,种肥每667平方米15~20千克,最好集中窝肥。开花期浇水,追施氮肥15千克/667米2,及时中耕锄草,加强田间管理。中后期分两次培土,培土高度要求20厘米以上,增加结薯层次,防止薯块外露变绿影响品质。
适宜地区:适宜在山西北部的忻州、朔州、大同及山西东西两山的长治沁源、平顺和吕梁的岚县、临县等马铃薯一季作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