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乾隆初年始,户口管理日益放松,农民得以自由迁徙,大规模的移民垦殖活动兴起。伴随着移民迁徙的步伐,马铃薯的薯种及种植技艺流传得更远,就连相对偏远的西南、西北地区及陕南高原也开始尝试栽种。所幸马铃薯的表现并未令人失望,它不但很快适应了复杂的自然环境,而且产量颇高,远超一般高原作物。据汉中知县严如煜所称,嘉庆年间,单株马铃薯普遍可结实十数、数十颗,哪怕是一块贫瘠的沟地,也往往能产出十数石(dàn,历史上用来计量谷物容积的单位)马铃薯。考虑到当时的种植条件和技术,这已是相当惊人的数字。
至道光年间,马铃薯进一步传播到山西中部、北部,其后山西更发展为中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马铃薯的到来受到了山西人民的极大欢迎,当地人根据地域特色,亲切地称这种花白茎大的作物为“山药蛋”。当时马铃薯产量之高,竟已达年收数百石的地步。
马铃薯的移植频频传来捷报,使更多人认识到这类作物潜在的经济价值。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马铃薯的种植在全国蔚然成风,南至闽粤等地,北至内蒙古、东北,几乎随处可见马铃薯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全盛时期,即18世纪以后,我国多处地方志中都出现了马铃薯的身影。1700年,福建省北部山区一个颇具特色的小县的县志《松溪县志·物产》卷六中记有“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果如铃,子色黑而圆,味甘苦”;1739年的《天津府志》卷五《物产》中记有“芋,又一种小者,名香芋,俗名土豆”;1762年的河北正定的《正定府志》中也有“土芋,通志俗呼土豆,味甘略带土气息”的记载。由此可见,18世纪马铃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或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