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多采用无性繁殖,会出现品种衰退、无性繁殖病害积累的问题,所以它的传播链比较短,容易出现中断。而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传播路径上,马铃薯多路径、多次传入的可能性较大,目前专家普遍认可的传入路径主要有东南路、南路、西北路三条。
东南路径主要是自荷兰到中国台湾、广东、福建一带后,向江浙一带延伸,因此这些地区习惯将马铃薯称为荷兰薯,并沿用至今。
南路主要由印度尼西亚(原荷属爪哇岛等地)传入广东、广西,然后由此向云、贵、川传播。1906年的四川《越西厅志》有“羊芋,出夷地”的记载,这一地区马铃薯又被称为爪哇薯。
西北路是由晋商自俄国或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斯坦)引入,途经内蒙古、陕西、晋北一带,由于气候适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有“山西种之为田”的薯田千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