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是马铃薯最重要的病害,分布广,高湿、多雨、冷凉时容易发生。置之不理,全田毁灭;导致的结果是结薯期壮年夭折、田间烂薯、窖藏烂薯、次年缺苗。
病状特征:最初下部叶缘出现水浸状斑点,暗绿色、扩大后成半圆形大病斑,周边有黄色水浸状晕圈、随后扩展到叶脉或叶柄,叶片萎蔫下垂、最后由叶柄传到茎上,产生暗褐色条斑、全株枯死腐烂。块茎表面产生淡褐色不规则病斑,稍凹陷,切开后病斑下薯肉是深浅不一的褐色坏死部分。在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霉层。
发病规律:病菌潜伏在种薯上越冬,出土茎基部有病斑,环境适宜形成“中心病株”,出现“中心病株”的机率是0.5‰~10‰, 发现后不及时拨除,孢子囊随风、雨、流水传染到周围健康的叶片,环境适宜时10天,在方圆1000㎡内90%的植株发生晚疫病。只要白天22℃左右持续48小时,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珠,持续11~14小时,也就是说 “两白天一晚上的事”,就发生晚疫病。
药剂防治:喷施甲霜灵、精甲霜灵(金雷)、霜脲氰(克露)、恶霜灵(杀毒矾)、烯酰吗啉(安克)、氰霜唑(科佳)、霜霉威(普力克)、氟啶胺(福帅得)、嘧菌脂(阿米西达)、氟吡菌胺(银法利)等与代森锰锌的复混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