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景科普展教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追本“薯”源 > 传播 > 正文

麦当劳连锁店让马铃薯片在世界流行起来

2022-01-20 11:40

       随着爱尔兰移民美国潮,马铃薯也登陆美国,至今在美国的一些地方如新罕布什尔州还是把土豆称为“爱尔兰薯(Irish potato)”。到了上世纪20年代,马铃薯自动削皮机的发明使马铃薯片从小规模制作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一个美国南方的旅行推销员赫尔曼.莱(Herman Lay)带着皮箱在美国南部的杂货店叫卖此机器,之后他更创立了公司,令他的名字“乐事(Lay's)”几乎成为马铃薯片的同义词。从19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马铃薯片开始流行起来。在大众眼里, “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了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而在抱怨人们情愿放弃美味可口但制作复杂的法国大餐去吃麦当劳,然后利用空余时间去逛街的法国人眼中,薯片更是俨然贴上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但这并不是马铃薯与政治第一次“结缘”。毛主席诗词中的那句“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念奴娇.鸟儿问答》)。讽刺的是那位在联合国大会上都能够脱下皮鞋猛敲桌子的光头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的原话是“到了共产主义,匈牙利人就可以经常吃到‘古拉西’了”。所谓“古拉西”(goulash,来自马扎尔语的“香草gulya”)是一道匈牙利名菜,即把牛肉和土豆加上红辣椒和其他调料在小陶罐子炖得烂烂的,汁水浓浓的,然后浇在面条上,很好吃,对照到中国菜里可能也是毛氏红烧肉之类的美味。谁知翻译到中国报纸上,因为“古拉西”没有合适的译法,先是写成“洋山芋烧牛肉”,然后改成了“土豆烧牛肉”,堂堂国菜沦为地摊小吃不说,还变成“中苏论战”的话题之一,在历史长河中翻起了小小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