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祖(1911—1996),我国著名薯类专家、中国薯类作物育种的开拓者。
杨鸿祖是四川成都市人。193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4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学硕士学位。曾在原四川省稻麦改进所、中央农业实验所、川大农学院、华西大学农业研究所、铭贤农工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等单位工作,曾任技正、教授、副总农技师、研究员、副系主任、副所长等职。历任四川省农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第二届理事及甘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顾问、国家和四川省薯类品审委员,四川省“六五”甘薯育种攻关组组长、四川省“七五”攻关领导小组顾问、国家科委&“六五”攻关甘薯、马铃薯项目专家组成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农业组顾问、《作物学报》编委等10余个职务。
1940年首先把人工促进甘薯开花结实技术用于育种实践获得了成功,并于1943年以《促进甘薯开花结实之初步报告》为题在国内发表,这是我国第一篇关于甘薯有性杂交的论文,为国内早期开展甘薯有性杂交育种提供了手段。
对从美国引进的甘薯品种“南瑞苕”进行了驯化栽培和鉴定比较。经1941—1943年在成都、绵阳、泸州、合川、达县等地试验,该品种表现最好,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一倍左右。1944年起即在全省示范、推广。
1950年在西南农业部的宣传、组织下,“南瑞苕”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50年代四川甘薯生产上栽培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年最大栽培面积达1312万亩;在西南各省和长江下游地区也有一定的分布。
1943—1946年间,他先后从美国引进马铃薯品种“火玛”、“西北果”、“红纹白”以及一些杂交组合的种子。经成都种植观察、培育、鉴定,于1947年育成了“292—20”。
1947年,杨鸿祖又一次从美国农部引进马铃薯中间材料“B76—43”及“B76—16”在成都进行培育、鉴定,于1951年春发现它在田间晚疫病流行的情况下表现免疫。
1980年育成高产、适应性广的甘薯品种“川薯27”并获得1983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7年,凭借“南瑞苕”与“胜利百号”组配杂交品种“胜南”的成果,获得198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