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薯的栽培
日期:2021-11-25 14:26
与常规种薯相比,微型薯个体小,前期生长发育慢,又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中的基础种薯。目前在北方一季作区,微型薯既可播在网室中生产原原种,又可直播在有隔离条件的露地上生产原种。为了保证后代种薯的质量和产量,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如下。
(1)选地和建棚。选择4年以上没有种过马铃薯、茄科类蔬菜、块茎类作物,土地平整、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建棚。周边1公里内禁种一般马铃薯、茄科类蔬菜(如茄子、西红柿、青椒等)及十字花科类作物(如白菜、甘蓝、油菜等)以及烟草、向日葵等作物,100~200米内禁种高秆作物。
(2)整地施肥。播前每亩将腐熟好的羊粪2000~2500千克或优质农家肥4000~5000千克加碳酸铵50千克撒施并翻入耕作层,破碎土块,整平土地,结合施有机肥掺拌杀地下害虫的农药或毒米,每亩用1%敌百虫粉剂3~4千克。整地后做畦,畦的规格以播种(或栽苗)要求的行距和灌水方便以及充分利用土地等为原则。
(3)浇足底墒水。刮好畦后,要及时浇足底墒水,待地表发白宜耕时,进行播种。
(4)播前种薯准备。首先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以及栽培目的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其次是微型薯调进后,按大小进行分级、催芽。催芽方法有浴光催芽和化学药剂浸种催芽等。把种薯摆放在光线充足的房间或日光温室内,保持10℃~15℃温度,经常翻动,当芽萌动后即可播种。或用15~30毫克/升的赤霉素溶液浸种20~30分钟,或1%硫脲溶液浸种1小时,捞出晾干后,用湿润细沙覆盖保持10℃~15℃和一定湿度进行催芽。发芽后将微型薯从沙中取出,放在通风有散射光的地方壮芽,使小芽变绿即可播种。
(5)播种期及播种方法。根据温度回升情况选择适宜的播种期。一般于5月5—10日播种。播种方法采用人工开沟,手点籽,每亩在两籽间点施25~30千克磷酸二铵。适当密植。早熟品种每亩800~10000株,晚熟品种每亩5000~7000株。采用大小行种植方式,大行距90厘米,小行距25厘米,株距视密度而定。播种深度5~6厘米,大小薯分畦播种,大薯深些,小薯浅些,播后及时镇压打耱1~2次。
(6)田间管理。出苗前及时闷锄(耙)或耢地;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苗高10~15厘米时开始轻培土,共培土3次,逐渐加厚培土层。最后两小行形成明显的大垄,培士厚度18~20厘米。生长期间发现病株或杂株,要及时连根拔除,装袋后带到网室外深埋。采用小水勤浇灌溉方法,一般在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各浇1次水,花后根据降雨情况决定是否灌溉。在苗期浇水时可每亩追施尿素5千克。防蚜虫喷药时间一般在7月15日、7月25日、8月5日和8月15日共4次,防晚疫病喷药时间在7月10日至8月15日期间,视病情喷药3~4次。防蚜虫可用功夫、灭蚜净等农药交替使用,防晚疫病可用甲霜铝铜或代森锰锌、克露、安克锰锌等农药。
(7)收获贮藏。为了获得健康的种薯,应适当提前收获。收获前5~7天灭秧。选择晴朗天气收获,收获过程中尽量避免和减轻薯块损伤。在9月20日前收完。收获的块茎经挑选后分级装袋,挂上标签,按品种与商品薯严格分开,分别贮藏,避免传病和机械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