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农民家庭,成长在晋北农村。也许是小时候生活困难常吃土豆的原因,也许是喜欢“山药蛋”派小说的原因,我对土豆情有独钟。我也像土豆一样,土地肥沃亦然,土地贫瘠亦然,只要给点阳光和水份就发芽、生根、开花、结出山药蛋蛋。”这是我校杨林栋副研究员在就职娄烦县米峪镇乡柴厂村第一书记时的誓言,也是他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写照。
杨林栋曾在2016年获“山西省十佳最美村干部”称号,今年荣获“山西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功个人”荣誉。杨林栋从事马铃薯科研20多年,3年援疆,3年扶贫,他所走过的土地,科学种植的马铃薯已经开花结果,他更是带领当地老百姓通过种土豆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2010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来山西科技对接,提出需要一名业务能力强、吃苦耐劳的土豆专业人员去帮助他们发展土豆,当时,省农科院的领导找到了杨林栋,提出让熟悉土豆全套技术的他去援疆,那一年,杨林栋40岁。
“当组织找我谈话时,我确实是犹豫了,因为当时我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比较重的年龄。但是一想到我能把山西土豆品种与栽培技术介绍到祖国的边疆,又何尝不是我人生中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杨林栋回想起当初援疆前的顾虑,“再说了,援疆是一项政治任务,完成政治任务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天职。”于是,“关山度若飞,万里赴戎机,白雪罩祁连,凯歌进新疆。”杨林栋从此开始了三年零四个月的首轮援疆。
新疆有中国第三高的山——天山博格达峰,中国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国最大的沙漠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如何在干旱少雨、有冬夏无春秋、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新疆种出土豆,确实是一个难题,是一件难事,是一个挑战。
“当我站在山西省援建兵团六师五家渠的34栋节能温室前,我感受到了任务的复杂性和艰难性,但转念一想,如果容易的话,人家又何必千里迢迢请我过来。”开弓没有回头箭,杨林栋开始破解这个难题。五家渠和大同两地同在北纬40度,日照时间一样,只有在温度、湿度的气候差异上切入。于是,杨林栋在温室的侧面工具房搭一张床住了下来,半个多月,来回穿梭各温室,早、中、晚记温度、测湿度。经过几个月与新疆同志反复分析数据,几十次研究、论证,群策群力,终于解决了移栽难题。那一年微型薯产量由50万粒翻了10倍,成为新疆最大的微型薯生产基地。
“由于我是第一次去新疆,一开始闹不懂新疆人为什么爱戴个墨镜,还以为这些‘买买提’小伙、‘库尔班’大叔是为了时尚装酷,不知道人家是为了防止紫外线,结果我平时不戴墨镜,紫外线把眼睛也灼伤了。”提到当初在新疆的经历,杨林栋还有些哭笑不得。
2012年,杨林栋在奇台农场、吉木萨尔回族连队,指导马铃薯生产,亩产上万斤(5.11吨),新疆农民对杨林栋动情地说:“洋竽圪蛋蛋专家,儿子娃娃!”这其实与新疆维语的“亚克西”一样,是“好得很”的意思。援疆结束,杨林栋获得最高荣誉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