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时代(1754年~1793年),马铃薯自西班牙来到法国,但在法国,马铃薯的命运更是一波三折。起初,由于马铃薯不是种子植物,不同于欧洲原有作物,欧洲农夫对于这种外来作物完全提不起兴趣,甚至认为它是发烧的诱因、催情的食物。为此,17世纪初,法国勃艮第等地曾一度禁止人们食用马铃薯。值得庆幸的是,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对马铃薯情有独钟,在她眼里马铃薯花朵典雅洒脱、高贵大气,与皇室气质相配,于是她经常将其作为头饰使用。在她的影响下,佩戴马铃薯花成为法国贵族时尚,贵妇们纷纷效仿。于是,马铃薯开始从田间走向达官贵人的后花园,作为观赏植物存在,自此马铃薯的文化身价暴涨,成为品位的象征。
马铃薯在法国命运的转机源自一位名叫安东奥古斯特•巴曼提耶的巴黎药剂师,他曾在“七年战争”期间服役并被普鲁士军队五次抓获并坐牢,坐牢期间巴曼提耶能吃到的食物几乎只有马铃薯,尽管如此,巴曼提耶的身体却依然健康,这使他对马铃薯满怀感激,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5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巴曼提耶将自己的后半生致力于马铃薯的研究和推广,并因此成为营养化学的先驱。也许正是这位先驱积极的倡导感动了上帝,两年后,马铃薯的推广种植迎来了天造地设的良机。1775年路易十六加冕后,取消了对谷物价格的控制,导致面包价格飞涨,从而引发了“面粉大战”,全国82个城镇发生内乱。1785年的法国粮食又连年歉收,更促使马铃薯告别了在花园里“花开堪折直须折”的寂寞冷清,由于马铃薯适应能力强、产量高,遂成为当时解决法国北部饥荒的主要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