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害特点:马铃薯瓢虫成、幼虫在叶背剥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半透明的细凹纹,状如箩底。也能将叶吃成孔状或仅存叶脉,严重时,受害叶片干枯、变褐,全株死亡。
2.防治适期:冬成虫盛发期和一代幼虫一至二龄聚集期进行化学防治,可有效控制虫源,防止其大发生。
3.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实行与非茄科蔬菜或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轮作倒茬,恶化其生活环境,中断其食物链,达到逐步降低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
(2)人工捕捉:利用成虫的假死性拍打植株,捕捉成虫,或结合农事活动,人工摘除卵块。
(3)清洁田园:马铃薯收获后及时处理残株和田间地头的枯枝、杂草,可以消灭大量残留的瓢虫,降低虫源基数。
(4)生物防治:可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在马铃薯瓢虫大发生之前喷洒到茄果类、瓜类、豆类有露水的植株上防治。
(5)灯光诱杀:利用马铃薯瓢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
(6)药剂防治:氰戊菊脂(速灭杀丁)、溴氰菊脂(敌杀死)、高效氯氟氰菊脂(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