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栽培不但能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也是马铃薯种植实现马铃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是以机械化种植和机械化收获技术为主体技术,配套机械化深耕、机械化整地、机械化中耕培土及机械化植保技术等,达到减少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冬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要掌握好以下操作要领:
(1)垄作种植模式:施农家肥→机械耕翻→机械化起垄施肥播种→中耕培土→田间管理(防治病虫草害、追肥)→机械化收获→储藏。
(2)选地与整地:地块尽量选择交通便利、土壤肥厚、地势平坦的缓坡地或岗地,便于机械作业、排水和通风。播前要进行机械耕整地作业,一般耕作深度不少于30厘米,必要时进行深松作业,整后地表要平整。采用垄作模式时要结合施有机肥机械耕翻1次,耕深为20厘米。选择地块还应避免重茬或前茬种植过茄子等茄科作物及油菜的地块,前茬种植过甜菜等地下块茎作物的地块也尽量避免种植马铃薯。
(3)品种选择与种薯处理:选择3代以内的优良脱毒种薯,并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小于50克的种薯可整薯直接播种,大于50克的种薯应按机具作业要求切块。切块时切刀要用75%酒精消毒,每个薯块要45~50克,保证每个薯块上有1~2个健壮芽眼。
(4)播种:通常在发生晚霜前约30天开始播种。采用垄作模式时,垄播机覆土圆盘开沟器深度、开度要调整正确,确保垄形高而丰满,播种深度为10~12厘米,行距保持在60~70厘米。
(5)田间管理:苗齐后及时除草、松土,早培土起垄,促进根系发育,同时便于机械收获。中耕应一次性完成松土、培土、除草等作业环节。整个马铃薯生育期中耕2~3次,出苗后到长至5~10厘米高进行第一次中耕,长至20~25厘米高进行第二次中耕,每次培土厚5厘米。采用机械操作进行药物防治马铃薯病虫害作业时,喷头和作物保持40~50厘米的高度,低速均匀作业。农药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
(6)收获:在收获前10天,将地上部秧苗割去,促进薯皮老化,减少损失。收获机械进入农田之前,要对犁铲的深度进行调整,保证一定的深度,提高收获率。使用和拖拉机配套的单行或双行马铃薯收获机时,作业速度维持在每小时3~4千米,挖掘的深度维持在20厘米,挖掘出的薯块不被土埋,以便捡拾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