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
1944年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1949年后,在北京任《说说唱唱》《曲艺》主编,并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
马烽
马烽(1922—2004),山西孝义人。代表作有《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作)《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与西戎合作)《村仇》《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大众文艺研究会会长等。20世纪90年代,马烽来北京工作多年。
孙谦
孙谦(1920—1996),山西文水人。抗战初期参加青年抗日决死队。1940年入延安鲁艺学习。曾任一二〇师战斗剧社、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
1949年后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山西文联副主席、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伤疤的故事》《南山的灯》,电影文学剧本《陕北牧歌》《葡萄熟了的时候》《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的婆姨们》(合作)等。
我们说的深入,决不是说,住在一个村里,打听一些风俗习惯,观察一下衣着样式、妇女的头发样式,不是这样。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不是肤浅,便是“隔岸观火”的东西。
我们说的深入,是要把自己当作农民中间的一员,为灾害担心,为好天气高兴,为集体经济付出自己能付的一切——有了这些,农民才肯和我们交朋友,才肯把我们当作自己人。——孙谦
胡正
胡正(1924—2011),山西灵石人。1938年参加革命,历任晋西南吕梁剧社社员,延安鲁艺和部队艺术学校学员,《晋绥日报》副刊编辑,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等。
1953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汾水长流》,中篇小说集《几度元宵》,短篇小说集《摘南瓜》《七月古庙会》,散文报告文学集《七月的彩虹》等。
李束为
李束为(1918—1995),山东东平人。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系。曾任山西省文联主席。著有《春秋图》《租佃之间》《土地和他的主人》《拦羊娃》《吕梁小夜曲》《捞河炭》等作品。
群众生活,对于文艺创作之重要,犹如劳动对象和劳动的关系,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在有了生活经验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必然发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象。——李束为
西戎
西戎(1922—2001),山西蒲县人。1944年毕业于延安鲁艺和部队艺术学校。曾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西分会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与马烽合作),短篇小说集《宋老大进城》,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等。
编辑:董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