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景科普展教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悦享艺“薯” > 文化与典故 > 传说典故 > 正文

月球土豆的味道?嫦娥四号告诉你

2021-10-28 11:00

虽然这个外观像个保温饭盒的载荷只有三公斤重,容积不到一升,但却肩负着一个光荣而神圣的任务:在月亮上种土豆。载荷虽然不大,但零部件却不少。这个载荷罐带有一套半导体温控设备,携带了一些培养基(土壤),水、空气、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棉花籽,一些微生物(酵母等)和果蝇卵。值得称道的是,这个罐子的顶部还留有阳光导管,可以把嫦娥四号外表面接收到的日光照射通过光纤传导进载荷内部。 

那它是怎么工作的呢?在发射到落月前的阶段,温控设备会把载荷内部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温度,土壤也会保持干燥,使植物种子和虫卵处于休眠状态。而当嫦娥四号在月球表面着陆,太阳能帆板正常打开之后,温控系统将把载荷中的“土壤”和空气调整到合适的温度,并向土壤中放水,刺激植物发芽。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传导进载荷内部的太阳光将会起到促进光合作用的功能,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可以用于供给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呼吸过程。在植物生长中产生的枯枝败叶,又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掉。而微生物和它的代谢产物也可以成为蛆宝宝出生后的食物来源。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和蛆宝宝(以及长大后的果蝇)也会不断通过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反过来又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发育生长构成了一个微小的闭环体系。在整个实验程序里,载荷中的监控相机将会不断向地球传回照片,这也将是人类第一次实时观测到地球农作物在另一个星球生长的画面。

作为一次无人参与的试验性任务,这一载荷当然没有携带大量的水和空气。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实验预定将于果蝇幼虫出生,马铃薯、拟南芥发芽开花后宣告结束。这一过程将会持续约三个月。但即便实验一切顺利,我们最终也不会收获到在月球上耕种出来的土豆。所以想吃月球土豆的吃货同志们,还需要稍安勿躁,坐等下一阶段的载人登月任务。

在航天员实际登上月球之前,就对在月球表面进行多种农业生产进行摸索,也算是体现了我国“农业大国”的特色了。不过嫦娥四号任务,并不是中国第一次在地表以外进行生命科学实验。我国太空生命科学实验的先行者,是前几年发射的实践十号卫星。 

编辑:董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