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收获季节,走进定西鲁家沟镇太平村千亩马铃薯种薯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基地,这里的马铃薯长势良好,滴灌带正源源不断地为土壤提供养分。
该基地使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是通过“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水肥管理+终端智能控制”的模式,可以节地10%,增效20%,节肥30%,节水40%,省工50%以上,实现马铃薯的自动化、集约化、高效化管理,达到提质增效、绿色生产的目的。
“虽然今年受旱情影响大,但对使用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的我们来说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很严重。标准化种植真可谓是省时、省力、省钱。”鲁家沟镇种薯水肥一体化合作社负责人李聚东指着基地里的马铃薯说。
由于使用了喷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以及从马铃薯播种到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的马铃薯品相优良,预计产量和效益也相对较高。
今年安定区降水量相对往年明显偏少,特别是入夏以来降雨量仅有200多毫米,农作物的生长均受到了影响。但来到将台村半山坪浅山区水肥一体化马铃薯种植基地,这里的马铃薯茎粗叶茂,没有一点受影响的样子,与山上的作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样是在山上,但这儿的马铃薯就是长得比别家好。”正在基地工作的合作社务工人员党永新笑着说。引水上山工程的成功实施,从此让庄稼人不再“听天由命”。
“不像老板的老板”是当地村民对定西沃土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权武的评价。没有“西装革履”,只有“俯身向田”,他每天都要来他的马铃薯基地看上、捣鼓上好几遍。从一开始的流转土地到后面的荒地转熟,赵权武花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他说:“去年犁地,我就折腾了三遍,土地成熟度自然也就比别人的好。”第一遍犁,第二遍旋,第三遍深耕,全程机械化再搭配腐熟好的农家肥,加上引水上山工程和水肥一体化管理,让赵权武对他的千亩良田信心满满。
“今年,我们实施了引水上山工程,建成引水上山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示范区1040亩,建设引水管线2200米、高位调蓄水池(软体水窖)2000立方米,将引洮工程二支渠水源提升了280米。”鲁家沟镇党委副书记马习文说。依托“省水、省工、省肥、节地”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今年,鲁家沟镇首次实施引水上山,将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中,大力打造山区马铃薯产业带,主要种植品种为“青薯9号”“陇薯10号”“新大坪”等。
近年来,安定区抢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遇,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融合与示范推广优质高产品种,黑膜覆盖、配方施肥、种薯处理、全程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和程序化防病等先进技术,示范带动建立高标准原种扩繁基地3万亩以上,进一步推动全区种薯扩繁基地建设走上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