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景科普展教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富民“薯”业 > 产业带动 > 正文

马铃薯情缘

2021-11-02 10:48

1819王登社与马铃薯的半世情缘.jpg

王登社,雪川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被称为我国马铃薯行业的“夏波蒂”之父。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种子协会马铃薯分会会长。曾获国家林业局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被评为美丽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中国马铃薯产业突出贡献优秀企业家、河北省创业功臣、河北省“巨人计划”创业团队领军人才、河北省2015年十大经济风云人物。

       中国的马铃薯产业像一趟驶向春天的列车,从40年前的历史隧道里穿越而来,每个时期“上车”的人们都在高速行驶中实现了个体成长。雪川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登社和他的团队成员,都是这趟列车上不可或缺的乘客。

       在后四分之一的旅途中,伴随着大国崛起和经济腾飞,王登社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一家全国最专业和专注的马铃薯企业。他做的是马铃薯生意,但在这群人手上,马铃薯,又绝不仅仅是马铃薯。

       结缘马铃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马铃薯科研工作在全国呈现前所未有的向好局面。国家组织有关科研单位针对马铃薯育种和良种繁育技术重点课题,进行着“六五”和“七五”期间的攻关。

       作为第四级的基层研究所,河北省坝上高寒作物研究所也有了承担这些攻关项目的机会。所里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对人才有着前所未有的渴求。刚毕业的王登社和其他几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就是在这时,作为新生力量被注入到坝上农科所的。

       1990年,麦当劳第一家中国餐厅开业,餐厅生意之火爆,超乎所有人想象。然而,麦当劳的招牌薯条在中国并没有合适的加工原料马铃薯。作为全球马铃薯产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每年却要进口5万吨左右的薯条来满足市场需求。

       制做薯条的马铃薯要同时满足“长椭圆形、芽眼浅、还原糖含量低、干物质含量高”等诸多条件。国内的大部分马铃薯却长于抗旱抗病,但并不符合加工标准。

       自上世纪90年代初,麦当劳开始从美国派驻马铃薯方面的专家到中国。在业务往来中,王登社的人生第一次跟“老外”有了接触。外国专家带来的先进技术甚至理念,极大地震撼了王登社,也激发了他的干事热情。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他观察到,在中国,农民种植农作物不成功,往往缺乏的不是“良种”,而是“良法”。一想到合资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农场操作场景,他便再也不想窝在研究室里,“要到更大的平台做更多的事情”。

       1995年赶在春天新一轮播种前,铁饭碗端得好好的体制内科研人员王登社加入北京辛普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正是麦当劳在中国的薯条供应商。

       麦当劳给它的供应商曾立下“军令状”——从1993年开始,十年内在中国种活“夏波蒂”,生产出符合全球标准的薯条。外国专家来了一拨又一拨,甚至连拖拉机手都是从国外找来的,也没能成功。渐渐地,外国专家被撤走,到90年代末“夏波蒂”种植计划几乎停滞。

       整个过程中,王登社默默地总结着外国团队的“成败得失”。他压根就不相信,中国的土地上种不出“夏波蒂”。终于在公司掌握话语权的他,开辟新的实验系统,采用机械化的种植模式和专业化的田间管理,找到老东家坝上农科所来严格落实他的每项要求。从实验环境到种植细节,每一步他都要亲自把关。

       2002年,“夏波蒂”终于成功大规模量产,王登社在察北和多伦主导建设的2个喷灌圈大获成功,次年喷灌圈推广使用到15个,再一年数量增至44个。辛普劳高层闻讯极为震惊,王登社与“夏波蒂”也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好风凭借力

       伴随着马铃薯产业的成长发育,辛普劳公司放缓了前进的步伐,只局限于为麦当劳提供薯条,逐渐成为行业的守土者。

       “市场蛋糕已经很大了,上下游还有很多值得做的东西,我们想去试一试。”就这样,2006年的收获季后,王登社安顿好一切人员和事务,离开了辛普劳公司。

       抱着“最大程度挖掘马铃薯价值和潜力”的愿景,2012年8月,雪川农业投资设立专业从事马铃薯食品加工的子公司——张家口雪川食品有限公司。半年后,雪川食品马铃薯薯条加工项目一期工程进行生产调试。至此,雪川农业开始起航。

       从一开始,雪川农业就没打算只成为一家带着农民埋头种地的种薯生产企业。常年醉心于马铃薯育种与繁育技术的王登社明白,研发将是自家企业永恒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工艺、产品。短视,是没有未来的。”王登社在不同场合反复把这个道理讲给员工听。

       身为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和马铃薯分会会长,王登社会经常提醒自己,将产业推向更高水平,从国家层面为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这份责任一定要担起来。

       经过十年发展,这家民营企业逐渐驶上发展的快车道,却没有上上下下把赚到的钱分一分了事,反而加大投入“烧钱”搞研发。2017年,雪川农业河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大楼落成,雪川农业为之投资了约1.2亿元,近乎其两年的利润总额。

       新落成的科研大楼是国内首家由企业投资承建的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国家马铃薯品种改良中心已经在察北管理区建立了华北分中心和实验站,接下来雪川农业还要在这里打造马铃薯科研项目孵化器和雪川的马铃薯大学。

       随着国内外顶级科研单位的落户集聚,未来这里将成为汇聚马铃薯科研、成果转化、科技辐射的“薯业硅谷”。

       2014年,为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马铃薯的加工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雪川农业开始与荷兰爱味客合作开展马铃薯加工项目。双方共同投资6亿多元,安装建设年产10万吨的法式冷冻薯条生产线和年产1万吨的全粉生产线各一条。

       2017年,雪川农业和荷兰爱味客同意增资10亿元,计划将原料薯加工能力扩大到40万吨,形成国内最大的马铃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然而就在合资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股东双方却在合资项目未来发展的战略上产生了不一致的看法。几经商谈,雪川农业终于在2018年底从荷兰爱味客手中把雪川食品的股权回购了回来。

       然而在完成马铃薯食品民族品牌独立的这一过程却并不轻松。在双方股东谈判的过程中,雪川农业独立担负起合资企业二期10万吨薯条加工生产线的建设重任,承受了合资企业股东分歧导致的客户疑虑,雪川食品克服了重重困难,二期10万吨薯条加工线最终于2018年底按时完工投产,目前雪川食品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冷冻薯条生产企业。

       “造血式”脱贫

       无论王登社挣多少钱,见过多少世面,他总爱称自己是个“农民”。怀着对家乡的一片深情,他希望自己的企业可以最大程度地反哺农业。

       比之“输血”,雪川农业更倾向于采用“造血”的方法进行精准扶贫,把企业的奋斗精神也注入农民群体的血液之中。

       村民刘晓伟全家的生活因为雪川农业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雪川农业在国内率先建立起完备的脱毒种薯售后服务机制,开通24小时技术服务热线,为农户提供马铃薯生产全过程技能培训及技术服务。从不知道靠什么谋生,到被手把手指导如何种植马铃薯、使用各种机械设备,获得担保贷款,签订马铃薯回收合同,刘晓伟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顺当,现在的年收入已过200万。

       这些年,雪川农业在河北省张北县、沽源县、康保县、尚义县、万全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正镶白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先后投资人民币近5亿元建设了国际标准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与周边地区多家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户签订马铃薯种植回收合同,为20000多个贫困家庭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在雪川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当地物流业年增运营里程5000万吨公里。回乡青年和农民联合成立农业合作社,凑钱建立起超过1万平米的马铃薯储藏库,雪川农业将其租下,年付租金达100万元以上。六七百个当地村民现在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雪川人,还有4000多人也加入了其临时季节性用工的队伍,累计发放职工工资及福利人民币6.5亿多元。

       像一块磁铁,有雪川农业的地方,就有了聚合力;又像一团火苗,靠近它,农村的日子便红火起来。雪川农业让原先农民手中的“土蛋蛋”,变成了真正的“金疙瘩”。

       目前,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鲜薯产量都约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但市场份额却没有相应增大。未来十年,王登社打算带领团队踏踏实实地把国内马铃薯市场的基础夯实好,在后五年时间为走向国际做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