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刘介民在家中
刘介民(1931—2022)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海拔1200多米的天池山上,他投身恩施马铃薯事业,一蹲守就是40多年,用扎根基层、默默坚守诠释了自己的担当。这位把洋芋蛋变成“金疙瘩”的专家就是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介民,他是恩施州马铃薯科研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南方马铃薯科研的奠基人之一。
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1955年,刘介民从江西农学院毕业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远离江西故土,只身来到条件艰苦的恩施边城,毅然扎根到1200多米高海拔的天池山上。
硒土豆,是恩施的一大特产,而在那个年代,这小小的洋芋蛋儿的种植远没有现在这么普及。刘介民在深入了解了天池山的地理环境后,克服重重困难,扎根天池山农科所。当时,总面积2900亩的天池山上只有耕地460亩,于是,他带领工人取石砌坎,搞坡改梯,建起高标准实验田300亩。
“米拉”(俗称马尔科)、“阿奎拉”……这些恩施市民餐桌上顿顿都有的美味,是刘介民在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科研手段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凭借一支笔、一把尺、一杆秤,从引进的400多个品种中,经过上百次筛选而出的抗晚疫病、优质、高产的马铃薯品种。
在五六十年代的恩施山区,马尔科把温饱和致富的希望带给了农民。随后,刘介民通过杂交选育了“676-4”“双丰收”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马尔科在1962年开始推广,1971年在恩施基本普及,马铃薯单产得到稳步提高,为解决全州农村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全州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占据了全省的“半壁江山”,鲜薯年产量约160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5%、夏粮的90%以上,远高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刘介民主持起草了国家标准《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主持全国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成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刘介民和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科技工作者,向严重危及洋芋生产的品种退化及晚疫病等发起挑战。最终,他们研发了“脱毒种薯”新技术,设计了一个四级种薯生产体系、成功试验了一种内吸性新农药,有效地解决了洋芋品种退化和晚疫病危害等问题,洋芋产量回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