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龄(1931—2015),辽宁省沈阳市人,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马铃薯病毒和质量检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马铃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鹤龄教授是我国知名的马铃薯病毒专家,在国际马铃薯学术界也有一定声誉。
张鹤龄教授在马铃薯卷叶病毒的提纯、高效价抗血清制备、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病毒基因组结构及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1992年在国内首次合成、克隆了马铃薯卷叶病毒中国分离株(PLRV-Ch)的外壳蛋白(CP)基因,并进行了全序列分析。该项研究已达到国际学术的前言,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独立合成克隆的第一个基因。
张鹤龄教授通过主持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自1986年以来先后研究建立了酶联(ELISA)、生物素—亲和素酶联、斑点酶联、免疫吸咐电镜、抗卷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等诊断马铃薯病毒的现代免疫学技术。此外他还研究建立了用变性电泳、往返电泳、核酸探针分子杂交、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分子杂交、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及用一步法RT-PCR检测马铃薯病毒和类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张鹤龄教授是我国70年代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试验早期组织发起人之一,提出了我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分级办法,各级种薯名称和质量标准以及检验方法,并编写在《中国马铃薯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一书中。它们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对发展我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很有帮助。
张鹤龄教授为我国马铃薯病毒病害的有效诊断和防治、发展脱毒种薯生产以及生物高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乌兰夫奖金奖,200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