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马铃薯的烹饪方法主要是先切开再烹饪,所以切开后不容易变黑的马铃薯一直是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马铃薯切开后很快会变黑,也就是所谓的“褐变”,有一些马铃薯切开则不太容易变黑,甚至不变黑,因而就有人怀疑,切开后不变色的马铃薯是不是转基因马铃薯?
首先,马铃薯切开后发黑,主要是因为马铃薯中的氧化酶、多酚类物质和氧气发生作用。当用刀切开马铃薯时,马铃薯的细胞被破坏,多酚类物质作为底物,和多酚氧化酶等酶类接触,在氧气中被氧化成醌,醌的多聚化以及它与其他物质的结合,产生黑色或褐色的色素沉淀,这就是“氧化褐变反应”。其反应的程度与马铃薯的品种、贮藏条件、切开后的温度和切开后放置的时间有关。
马铃薯褐变后,不仅色彩上有碍观感,而且营养成分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而防止马铃薯的褐变反应,就成为马铃薯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个目标已经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手中完成了。“马铃薯主粮化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组研究人员对54个马铃薯品种的抗褐变能力进行了评估,筛选出兴佳2号、中薯17号、中薯4号、冀张薯8号等多4个抗氧化褐变马铃薯品种,井加以研究。
从育种的角度来说,的确可以用转基因技术克隆马铃薯的多酚氧化酶基因,构建相应的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来完全阻止多酚氧化酶的表达,从而使马铃薯不易褐变。不过,不易褐变的马铃薯品种早在1995年就通过传统育种培育出了。既然传统育种已经可以获得非常不易褐变的马铃薯品种了,需要多重审批的转基因明显没有竞争力,因此没有公司推广转基因不易褐变的马铃薯品种,也就不奇怪了。
马铃薯切开后变不变黑,与是不是转基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