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贮藏前一般应进行预贮和适当的药物处理。对于夏季收获的马铃薯,必须将薯块放在阴凉通风的室内、窖内或荫棚下堆放进行预贮。薯堆一般不高于5米、宽不超过2米,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为了防止马铃薯在贮藏期间发芽,可在贮藏前用氯苯胺灵、萘乙酸甲酯或乙酯等进行药物处理。
马铃薯的贮藏方式很多,我国各地秋收冬贮的生产实践看,以上海、南京等地的堆藏,山西的窖藏,东北的沟藏较为成熟,适合各地的不同情况。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对马铃薯进行冷藏,效果更好。
(1)堆藏:选择通风良好、场地干燥的库房,用40%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后进行熏蒸消毒,2~4小时后,即可将预贮过的马铃 薯进库堆藏。一般每10米2堆放7500千克,四周用板条箱、箩筐 或木板围好,中间可放一定数量的竹制通气筒,以利于通风散热。
堆藏法只适于短期贮藏和秋马铃薯的贮藏。生产中应用较多的堆藏法是以板条箱或箩筐盛放马铃薯,采用“品”字形堆码在库内贮藏。板条箱的大小以20千克/箱为好,装至离箱口5厘米处即可,以防压伤,且有利于通风。
(2)沟藏:东北地区的马铃薯一般在7月下旬收获,收后预贮在荫棚或空室内,直到10月份下沟贮藏。
沟深1~1.2米、宽1~ 1.5米,长度不限。薯块堆至距地面0.2米处,上面覆盖挖出来的 新土,覆土厚约0.8米。覆土要随气温的下降分次覆盖。
(3)窖藏:西北地区土质黏重坚实,适合建窖贮藏。通常用来贮藏马铃薯的是井窖和窑窖,每窖的贮藏量可达3000~3500千克。
这种贮藏方式主要是利用窖口通风调节温度,所以保温效果好。缺点是不易降温,薯块入窖的初温较高,呼吸消耗大。因此,在这类窖中,薯 块不能装得太满,并注意初期应敞开窖口降温。窖藏过程中,由于 窖内湿度较大,容易在马铃薯表面出现“发汗”现象。为此,可在薯 堆表面铺放草苫,以转移出汗层,防止萌芽和腐烂。
窖藏马铃薯入窖后一般不倒动,但在窖温较高、贮期较长时, 可酌情倒动1~2次,去除病烂薯块,以防蔓延。倒动时必须轻拿 轻放,严防造成新的机械伤害。
(4)冷藏:在各大中城市使用此法较多。薯块入库前,必须经过严格挑选和适当预冷。装箱入库后,库温应保持 在3°C~5°C。在贮藏过程中,通常每隔1个月检查1次,若发现变质者应及时拣出,防止感染。堆垛时垛与垛之间应留有过道,箱与箱之间应留间隙,以便通风散热和工作人员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