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景科普展教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薯”成日记 > 贮藏加工 > 贮藏保鲜 > 正文

马铃薯贮藏期的管理

2021-11-29 16:38

2118马铃薯储藏末期的管理.jpg

贮藏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调节和控制库内的温度和湿度、通风换气以及贮藏病害的防治,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根据食用、加工和种用的需要,使各类专用型马铃薯保持最适形态和生理状态,保证贮藏的马铃薯块茎具有不同用途要求的优良品质。

1.分类贮藏。不同用途的马铃薯对贮藏条件的要求不同,因而应根据需要对商品食用薯、种薯和加工薯采取不同的贮藏环境条件,分别、分类贮藏。

2.严格选薯。应选择耐贮藏的品种,使用优质种薯,利用田间管理措施促使马铃薯提前成熟,选择质量好、没有损伤、早收和成熟的薯块贮藏。入窖前严格剔除病、伤和虫咬的块茎,防止入窖后发病。

3.贮藏窖消毒与检查。库(房、窖)前,将贮藏库(房、窖)内清理干净,用石灰水消毒地面和墙壁。按4.2g/m2高锰酸钾、5.8g/m2甲醛(通用名:福尔马林;蚁醛)用量,将高锰酸钾与甲醛溶液混合,对贮藏库(房、窖)进行熏蒸消毒。贮藏期间每周用2 %~5%的甲酚皂溶液(通用名:来苏尔)对贮藏库(房、窖)内的过道进行一次喷雾消毒。对于防止块茎腐烂和病害的蔓延。并且每周用甲酚皂溶液将过道消毒一次,以防止交叉感染。贮藏过程中,一般每隔15天左右进行一次薯窖检查,主要包括窖内温、湿度及是否有烂薯。如有烂薯应及时倒窖,把薯块全部搬出,挑出烂块,并将块茎表皮晾干。

4.合理贮藏量。种薯的堆积高度不超过贮藏库(房、窖)高度的2/3,种薯容积约占贮藏窖容积的60%~65%。按照种薯的重量为650 kg/m3~750 kg/m3,根据贮藏窖的总容积,由以下公式计算出种薯贮藏的适宜数量:W=V•(650×0.65)或W=V•(750×0.65) ,W:种薯的适宜贮藏量(kg),V:贮藏库(房、窖)的总容积(长×高×宽)(m3)。

5.温度、湿度控制。贮藏期间温、湿度的控制,应根据整个贮藏期间的气候变化和薯堆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管理。长期贮存温度2℃~4℃,空气相对湿度85%~90%,可使块茎不发芽、不抽缩并保持新鲜。马铃薯贮藏期间的温度调节最为关键。因为贮藏温度是块茎贮藏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环境温度过低,块茎会受冻,环境温度过高会使薯堆伤热,导致烂薯。一般情况下,当环境温度在-1℃~-3℃时,9个小时块茎就冻硬;-5℃时2个小时块茎就受冻。长期在0℃左右环境中贮藏块茎,芽的生长和萌发受到抑制,生命力减弱。高温下贮藏,块茎打破休眠的时间较短,也易引起烂薯。最适宜的贮存温度是,商品薯4℃~5℃,种薯1℃~3℃,加工用的块茎以7℃~8℃为宜。

环境湿度是影响马铃薯贮藏的又一重要因素。保持贮藏环境内的适宜湿度,有利于减少块茎失水损耗;但是库(窖)内过于潮湿,块茎上会凝结小水滴,也叫“出汗”现象。一方面会促使块茎在贮藏中后期发芽并长出须根,另一方面由于湿度大,还会为一些病原菌和腐生茵的侵染创造条件,导致发病和腐烂。相反,如果贮藏环境过于干燥,虽可减少腐烂,但极易导致薯块失水皱缩,同样降低块茎的商品性和种用性。马铃薯无论商品薯还是种薯,最适宜的贮藏湿度应为空气相对湿度的85%~90%。

6.控制光照。马铃薯变绿或变青紫,大多是在采收、处理和贮存过程中薯块暴露在光下,叶绿素在表皮发育而造成的,叶绿素本身无毒无味,但薯块变绿后不受消费者欢迎,叶绿素增加同时茄碱苷的含量也增加,正常薯块的茄碱苷含量不超过0.02%,对人畜无害,但发绿的薯块薯皮及萌芽的薯块芽眼附近是茄碱苷集中的地方,含量一般都超过0.02%,可使人畜中毒,因此库内应保证尽量避光。

7.通凤换气。在贮藏过程中,马铃薯呼出的二氧化碳必须通过通风换气设备及时排出,使新鲜空气进入薯堆,以保持块茎的正常生理活动。贮藏库内二氧化碳过多,不仅影响薯块的贮藏品质,引起黑心和降低种薯的发芽率,而且对人员进库检查也不安全。

8.倒堆翻窖。进入3月至4月间,气温回暖转高,土豆易受热,造成萌芽腐烂。要及时撤出窖内覆盖物。这一阶段的管理,主要是保持窖内低温,勿使外界高温影响窖温,白天气温升到2℃~3℃时,打开窖门通风,防止受冻。窖温过高时,可在夜间开窖降温,也可倒堆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