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软腐病主要发生在块茎上,有时也发生在地上部分。植株被病菌侵染后,生长期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病茎上部枝叶萎焉下垂,叶变黄。在贮藏或运输期间病菌从块茎伤口或皮孔侵入后,形成轻微、浅褐色、稍凹陷的病斑,在潮湿温暖的条件下扩大变软,薯肉呈灰白色,腐烂,有恶臭味。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①轮作。②种植无病种薯。③因地制宜选择综合抗病良种,用健壮小整薯播种,避免切刀传病,减少病菌传播。④晴天收获。在收获前的5~7天不要浇水。马铃薯贮藏期的适宜温度在2℃~5℃,贮窖注意通风降湿。⑤栽培管理。注意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水消毒减少田间初侵染和再侵染;避免大水漫灌,提高植株抗性。
(2)化学防治:①病害发生初期,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2~3次。安全间隔期5~7天,在整个作物生长期最多使用4次,叶面喷洒药剂稀释倍数不得低于400倍,使用时药液浓度不得过大,否则易产生药害。②发病初期喷施或浇灌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每隔10天防治1次,连防2~3次。不得与一般酸性药剂或生长调节剂药物混用。叶面喷雾时,使用浓度不能高于400倍液,以免发生药害。③发病初期喷施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要全面,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2~3次。大棚内高温高湿条件下慎用。该药对鱼类及水生生物有毒,避免药液污染水源。④发病初期均匀喷施20%噻菌酮悬浮剂4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2~3次。
3.易混淆病害:马铃薯软腐病、青枯病、环腐病和黑胫病症状易混淆。其症状区别如下:①马铃薯软腐病。初呈水渍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②马铃薯青枯病。薯块染病后,芽眼呈灰褐色水渍状,并有脓液,切开薯块,挤压时溢出乳白色菌脓,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③马铃薯环腐病。薯皮变为褐色,薯尾(脐)部皱缩凹陷,剖视内部,维管束环变黄褐色,环腐部分也有黄色菌脓溢出。④马铃薯黑胫病。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