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景科普展教平台

马铃薯青枯病

2021-11-25 12:29

2135马铃薯青枯病.jpg

      马铃薯青枯病又名细菌性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是马铃薯病害中仅次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病害,分布范围广,一旦发病,可引起马铃薯产量大幅度减产,可减产80%以上,对马铃薯生产影响较大。

      1.田间症状:叶部受害后,病株较矮,开始只有部分主茎上叶片变浅或苍绿,从下部叶片开始后全株萎蔫,发病初期早晚可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脉褐变,病株叶片一般不脱落。茎部发病出现褐色条纹,块茎染病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渍状菌脓,严重时外皮龟裂。

      2.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①合理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②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③选择干燥、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积水。④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生石灰消毒。⑤在收获马铃薯时,应在收获之前7天杀秧,把茎叶全部清出田地,集中处理。⑥选择晴天收获马铃薯,预防其表皮受伤。⑦马铃薯入窖之前要及时将有伤口、患病的薯块剔除,并在通风阴凉的地方堆放3天,用硫黄消毒贮窖之后贮存,贮存场地的马铃薯销量不得超过窖藏总量的2/3,贮藏好马铃薯之后要加强通风,温度不能低于4℃。

       (2)化学防治:①种薯切块时,切刀用75%酒精浸泡消毒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②可选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新植霉素3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等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0.3~0.5升,每隔10天1次,连灌2~3次。③发病初期也可用3%噻霉酮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